第2292章 尸易无限(197)(3 / 6)
玉树来。这是我家传的唐卡,画的是莲花生大师,最近颜料总掉,我怕弄坏了,就想请您看看。”
才让小心翼翼地解开绸缎,一幅唐卡缓缓展开——画布是深棕色的亚麻布,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画面上的莲花生大师身披红色袈裟,周围环绕着八大弟子,颜料以红、黄、蓝、绿为主,色彩浓郁却不刺眼。吴贤凑近观察,颜料层残留着淡淡的酥油香气。“这唐卡的画风很像青海玉树地区的‘热贡唐卡’风格,热贡唐卡以矿物颜料和金线绘制着称,保存得好能流传几百年。”他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颜料脱落处,“您看这颜料层,用的是天然矿物石磨制的,比如红色是朱砂,蓝色是青金石,绿色是孔雀石,这些矿物颜料稳定性强,但时间长了容易因画布老化而脱落。”
才让听得连连点头:“吴老师说得对!我爷爷说,这幅唐卡是他爷爷年轻时,请热贡的老画师画的,画了整整三年,还在佛前供奉了四十多年。现在家里人都想好好保护它,可不知道该怎么修,也不知道找谁修。”
“热贡唐卡的修复有专门的技艺,需要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和胶水,还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能破坏原有的画风。”吴贤想了想,“我认识一位热贡唐卡非遗传承人,叫洛桑大师,他在青海同仁县开了家唐卡工作室,修复过很多老唐卡。您要是愿意,我可以帮您联系他,要么您把唐卡送到同仁县,要么请洛桑大师来北京修复。”
才让激动得眼睛都亮了:“太好了!我愿意送唐卡去同仁县,还想趁机跟洛桑大师学些唐卡保养的知识,以后就能自己照顾这幅唐卡了。”
吴贤立刻给洛桑大师打去电话,说明情况后,洛桑大师爽快地答应:“没问题!玉树的热贡唐卡很有地方特色,我正好想研究一下不同地区的唐卡风格。让才让带着唐卡来同仁,我会亲自负责修复,还会教他怎么保养。”
解决了唐卡的修复问题,才让非要留下一袋自家产的青海枸杞,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看着才让的背影,吴贤想起丽江的和丽娟、新疆的艾力,这些普通民众对家传文物的珍视,正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基础。
刚送走才让,李响的微信就弹了出来,附带一段视频——考古队员正在秦岭仓储遗址的陶仓里,小心翼翼地清理碳化粟米,旁边的电子屏上显示着“粟米年代:公元前108年左右(汉武帝元封三年)”。“哥,粟米的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和陶仓壁上的刻字完全吻合!张教授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蜀道仓储遗址中,年代最明确、保存最完整的实物证据,下一步还要研究这些粟米的品种,看看和现在的粟米有什么区别。”
吴贤回复李响:“太好了!我这周末就去秦岭,顺便把陈默老先生的旧相册带来,里面有民国时期古驿道的照片,说不定能和现在的遗址对比,找到更多历史线索。”
周末一早,吴贤带着旧相册和几件修复工具,再次前往秦岭。考古现场的气氛比上次更热闹,除了常规的发掘人员,还多了几位农业考古专家,正在对碳化粟米进行采样分析。“吴老师,你来得正好!”张教授拿着一份检测报告,“这些粟米的品种是‘关中黄粟’,和现在关中地区种植的粟米品种基因相似度很高,说明这种粟米在关中地区已经种植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贤翻开旧相册,指着一张民国时期的“武功仓”照片:“您看这张照片,民国时期的武功仓还保留着部分仓房,仓房的建筑结构是‘抬梁式’,和我们现在发掘的汉代仓储遗址的地基结构很相似,说不定汉代的仓房也是这种建筑风格。”
张教授接过相册,仔细对比照片和遗址现场:“很有可能!汉代的仓储建筑技术对后世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仓储建筑很可能借鉴了汉代的结构。我们可以根据这张照片,结合汉代的建筑材料,还原汉代仓房的原貌,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依据。”
接下来的两天,吴贤跟着考古队一起,对仓储遗址的周边进行勘探,还在距离遗址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汉代的水井遗迹。水井直径约一米,井壁用砖砌成,底部还残留着几块陶罐碎片。“这口水井应该是为仓储遗址服务的,”王队长分析道,“储存粮食需要大量的水,比如清洗粟米、调节仓内湿度,这口水井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汉代仓储遗址的配套设施信息。”
离开秦岭前,李响拉着吴贤的手说:“哥,张教授说,等这次考古发掘结束,要把所有发现整理成专着,还想请你写‘文物鉴定与年代考证’这一章。我也报名了文物保护专业的成人本科,下个月就要开学了,以后有不懂的地方,还得麻烦你多指点。”
“没问题!”吴贤拍了拍李响的肩膀,“学习文物保护需要耐心和细心,你有探险的经历,观察力强,肯定能学好。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参与更多的文物保护项目,为传承传统文化出份力。”
回到北京,吴贤刚把秦岭的考古资料整理好,老周就打来电话,催他去国家博物馆商量“古代马文化特展”的细节。“展览下个月就要开展了,展品的摆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