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2章 尸易无限(197)(2 / 6)
兴趣,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以后要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随时可以找我,我帮你联系老师。”
庆功宴结束后,吴贤独自走到仓储遗址旁,月光洒在陶仓上,泛着淡淡的灰白色。他想起丽江的东巴文古籍,想起苏州的缂丝作坊,想起国家博物馆里的唐代三彩马,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内核——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需要有人去守护、去传承。
回到北京后,吴贤第一时间去守藏斋,向陈默老先生分享秦岭仓储遗址的发现。“您看这张陶仓的照片,还有上面的刻字,”吴贤将照片递给陈默老先生,“结合您给的民国地图,我们已经能完整还原汉代蜀道的后勤保障体系了,这对研究汉代历史太重要了。”
陈默老先生仔细看着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我爷爷要是知道他的地图能帮上这么大的忙,肯定会很开心。现在的年轻人能这么重视历史、保护文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就放心了。”他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旧相册,“这是我爷爷当年考察古驿道时拍的照片,里面有不少关中地区的古遗址照片,你拿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有新的发现。”
吴贤接过相册,小心翼翼地翻开。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能清晰看到民国时期古驿道的遗迹——有的栈孔还嵌在崖壁上,有的驿站残垣还能辨认出轮廓,照片“这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说,“这些照片能对比古今遗址的变化,为文物保护提供参考,比如这张民国时期的‘陈仓驿’照片,驿站的大门还保存完好,而现在只剩下地基,我们可以根据照片,还原驿站的建筑结构,为遗址保护提供依据。”
接下来的几周,吴贤一边整理秦岭考古的资料,一边协助老周筹备“古代马文化特展”。特展的展品已经基本确定,除了陈立东捐赠的唐代三彩马,还有甘肃博物馆提供的汉代铜奔马、河南博物院的宋代陶马、内蒙古博物院的元代鎏金马鞍,每一件展品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为了让展览更生动,吴贤还特意联系了苏州的周阿姨,邀请她用缂丝工艺制作一批古代马具的微型模型,放在展厅里作为辅助展品。“周阿姨的缂丝工艺细腻,能完美还原古代马具的细节,”吴贤对老周说,“比如唐代的鎏金马鞍,用缂丝制作模型,既能展示马鞍的纹样,又能让观众直观了解马具的结构,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吸引力。”
老周点点头:“这个主意好!我们还可以在展厅里设置互动区,让观众体验用传统工艺制作简单的马具模型,比如用竹编工艺编马笼头,用泥塑工艺捏小马俑,这样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古代工艺的魅力。”
就在“古代马文化特展”筹备得如火如荼时,吴贤收到了丽江和丽娟发来的微信——一段村民参观东巴文古籍展览的视频。视频里,和丽娟正拿着修复好的东巴文古籍,向村民们讲解上面的文字:“大家看这个符号,像不像一座山?这是东巴文的‘山’字,我们纳西族生活在山区,很多东巴文符号都和自然有关……”村民们围在展柜旁,听得津津有味,还有几个孩子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东巴文符号。
“吴老师,谢谢您的帮助!”和丽娟在微信里写道,“展览很成功,很多村民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东巴文古籍,还主动问我怎么学习东巴文。我打算每个月办一次小型展览,再组织东巴文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纳西族的文化。”
吴贤看着视频,心里暖暖的。他回复和丽娟:“太好了!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民间力量,以后要是需要东巴文资料或者展览设计的建议,随时跟我说,我们会尽力支持你。”
这天晚上,吴贤坐在守藏斋的院子里,看着满天繁星,手里拿着陈默老先生给的旧相册。相册里的老照片、秦岭的考古报告、丽江的东巴文古籍、苏州的缂丝样品、博物馆的特展方案,这些事物在他脑海里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图景。他知道,文物保护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有考古队员的辛勤发掘,有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有普通民众的热情参与,还有像陈默老先生这样的老一辈藏家的无私奉献。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吴老师,有位来自青海的藏族同胞,带着一件家传的‘唐卡’来平台鉴定,说这唐卡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最近有些颜料开始脱落,想请您帮忙看看能不能修复,还想了解唐卡的历史价值。”
吴贤立刻站起身,心里涌起新的期待。他知道,又一件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在等待着被守护,又一段关于传承的故事在等待着被书写。他拿起背包,快步走出守藏斋,夜色中的街道灯火通明,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还在继续,而这条路上的风景,永远充满惊喜与感动。
吴贤驱车赶回公益平台时,接待室里已经坐了位穿着藏蓝色氆氇的藏族同胞,手里捧着个裹着红色绸缎的物件,神情肃穆。见吴贤进来,他立刻站起身,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吴老师,我叫才让,从青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