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5 / 6)

加入书签

数人的共同努力,中华文脉就会永远生生不息,世界文化遗产也会在交流与合作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照亮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而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墙上的“世界文化传承地图”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每张明信片背后的故事都像一颗散落的珍珠,被吴贤用“传承”这条线细细串联。他指尖划过一张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明信片——上面是乌菲兹美术馆的《蒙娜丽莎》,寄件人是论坛上认识的意大利文物修复专家,背面写着“期待与你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

这天清晨,公益平台的邮箱收到一封特殊的邮件,发件人是西藏拉萨市文物局。邮件里说,当地一座千年古寺在修缮时,发现了藏经阁的夹层里藏着一批元代的藏文佛经,部分经卷因年久失修,纸张已经酥脆,急需专业修复。“我们联系了国内多位古籍修复专家,但藏文佛经的修复涉及特殊的宗教文化和文字体系,很少有人有相关经验,希望你们能派专家来帮忙。”

吴贤的心立刻提了起来。元代藏文佛经不仅是重要的宗教文献,更是研究元代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一旦损坏,损失无法估量。他立刻翻阅公益平台的专家库,发现老周虽然擅长古籍修复,但对藏文佛经的特殊工艺并不了解。他想起之前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认识的一位藏族学者——洛桑扎西,他不仅精通藏文,还研究过藏传佛教古籍的修复工艺。

吴贤立刻给洛桑扎西打去电话,说明情况。洛桑扎西一听是修复元代藏文佛经,立刻答应下来:“这些佛经是我们藏族的文化瑰宝,我一定要帮忙!我还认识几位藏族老工匠,他们掌握着传统的藏纸制作和经卷修复技艺,我们一起去拉萨。”

一周后,吴贤、老周和洛桑扎西带着几位藏族老工匠,一起登上了前往拉萨的飞机。抵达拉萨后,他们不顾高原反应,立刻前往古寺。古寺的住持带着他们来到藏经阁,小心翼翼地打开夹层——里面整齐地叠放着几十卷用藏红花染色的经卷,经卷的封面用金粉书写着藏文经文,虽然部分纸张已经泛黄酥脆,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庄重与精美。

洛桑扎西拿起一卷经卷,用手指轻轻抚摸着纸张:“这是用传统藏纸制作的,藏纸用的是狼毒草的纤维,防水防虫,能保存上千年。但这里气候干燥,经卷长期处于密闭环境中,纸张失去了水分,变得酥脆易碎。”他转头对老工匠说,“我们需要先按照传统方法制作藏纸,再用酥油和藏红花调制特殊的浆糊,才能进行修复。”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和团队在古寺的偏殿里搭建了临时修复室。藏族老工匠负责制作藏纸——将狼毒草的根去皮、捶打、煮烂,制成纸浆,再用竹帘抄纸、晾晒,每一步都遵循着千年的传统工艺;洛桑扎西则负责辨认经卷上的藏文,确保修复过程中不破坏经文的完整性;老周和吴贤则协助进行经卷的除尘、脱水和拼接。

修复过程中,吴贤发现这些经卷里不仅有佛教经典,还有几卷记录着元代汉藏工匠合作建造寺庙的内容,上面用汉文和藏文两种文字书写,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直接证据。“这些内容太珍贵了!”吴贤激动地对洛桑扎西说,“我们修复完成后,一定要把这些经卷的内容整理出来,出版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元代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

洛桑扎西点点头:“这些经卷不仅是宗教遗产,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我们藏族有句谚语,‘文化像江河,只有相互汇聚,才能奔腾不息’。”

一个月后,最后一卷经卷修复完成。当住持看到修复好的经卷重新放回藏经阁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谢你们保住了我们古寺的珍宝!这些经卷承载着千年的信仰和文化,以后我们会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离开拉萨前,吴贤和洛桑扎西一起拜访了当地的藏文古籍研究中心,将修复藏文佛经的经验整理成文字,还拍摄了传统藏纸制作和经卷修复的视频,希望能为更多藏文古籍的保护提供参考。洛桑扎西握着吴贤的手说:“以后再有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我们还要一起合作,守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拉萨修复藏文佛经的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公益平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网,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国外的古籍修复专家发来邮件,希望能学习藏文佛经的修复工艺,还有一些研究机构提出要与公益平台合作,开展不同语种古籍的保护研究。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整理拉萨带回的资料,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日本的文物学家想见他。“这位学者叫山田一郎,研究中国宋代文化多年,说是看到您修复藏文佛经的文章,特意来中国拜访,想和您交流古籍保护的经验。”

吴贤赶紧来到接待室,只见一位穿着西装的日本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宋代文化研究》。“吴老师,您好!我是山田一郎,早就听说您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天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