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4 / 6)

加入书签

p> “你看这一页,”陈默老先生指着其中一页,“我爷爷当年发现,民国时期有个造假团伙专门仿造宋代汝窑,他们会在釉面里加一种特殊的矿物质,让釉色看起来更像天青色,但这种矿物质在阳光下会泛出淡淡的紫光,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这种鉴别方法,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

吴贤如获至宝,把手册小心翼翼地收好:“谢谢您,陈老先生!这本手册太珍贵了,我会把里面的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专家团队和志愿者,让这些失传的鉴定技巧重新发挥作用。”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和专家团队一起,将《守藏鉴定要诀》里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结合现代鉴定技术,编写了一本《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古董鉴定指南》,免费发放给藏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少老藏家看到指南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很多传统的鉴定方法因为没有文字记录,慢慢就失传了,现在有了这本指南,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别古董,还能让这些老手艺传下去。”

随着公益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吴贤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动联系吴贤,希望能合作开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联合沿线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共同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

吴贤欣然答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一起,先后走访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当地的文物保护机构和藏家交流经验,开展联合普查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吴贤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驿站遗址,里面出土了不少中国唐代的瓷器和丝绸残片。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说:“这些文物证明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我们希望能和中国的专家合作,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吴贤参观了当地的古董市场,发现不少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还有用中国丝绸制作的地毯。一位当地藏家告诉吴贤:“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伊朗连接起来,我们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些古董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能和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共同守护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荣幸。”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开展,让中国的古董文化和文物保护经验走向了世界,也让吴贤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他开始在公益平台上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专栏”,分享沿线国家的文物保护故事和古董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这天,吴贤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邮件,邀请他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邮件里写道:“您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期待您能在论坛上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

吴贤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故宫,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鉴宝直播,到公益平台的建立,再到国际文化交流,他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守护文化的人——陈守藏先生、马大爷、买买提老人、蔡先生,还有无数的专家、志愿者和藏家。他们就像点点星光,汇聚成了文化传承的璀璨星河。

论坛举办那天,吴贤穿着一身中式礼服,站在演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守藏故事集》。“在中国,有一位叫陈守藏的古董收藏家,他生于清末,一生致力于保护古董,打击造假。他说,‘吾毕生守藏,非为牟利,实为护中华文脉’。”吴贤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今天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是中国的古董文化,更是一种守护文化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守护,用行动去传承。”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家的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人主动来找吴贤,希望能和公益平台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专家握着吴贤的手说:“您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坚持和热爱。我们意大利有很多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物,希望能和中国的专家合作,共同探索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从巴黎回来后,吴贤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藏家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他们对文化传承的祝福和期待。有来自撒马尔罕的古代驿站照片,有来自伊斯法罕的中国瓷器照片,还有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手工地毯照片。吴贤把这些明信片一一贴在守藏斋的墙上,组成了一幅“世界文化传承地图”。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那本《守藏鉴定要诀》,旁边放着一杯热茶。“小吴,你看,这就是我爷爷当年的心愿——让更多人了解古董,守护文化。现在,你做到了。”

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望着墙上的“世界文化传承地图”,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文化传承的路没有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有这份守护的初心,有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