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6 / 6)

加入书签

见到您,非常荣幸。”山田一郎起身鞠躬,语气恭敬。

“山田先生,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吴贤笑着回应,“您研究宋代文化,正好我们公益平台最近在整理宋代古籍的资料,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

山田一郎从包里拿出一本线装书,递给吴贤:“这是我在日本收藏的一本宋代刻本《论语》,虽然不是孤本,但保存得比较完整,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版本。另外,我还想和您探讨一下宋代古籍的保护方法,日本有一些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或许能和中国的方法相互借鉴。”

吴贤接过《论语》刻本,仔细观察纸张和字体:“这是宋代浙本《论语》,字体秀丽,刻工精湛,是宋代刻书的典型代表。您看这纸张,是宋代常用的竹纸,虽然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但纤维还比较坚韧,说明保存得很好。”他又翻到书的末尾,看到一行题跋:“这里记录了这本书的流传过程,从宋代到明代,再到清代流传到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山田一郎围绕宋代古籍的保护展开了深入交流。山田一郎介绍了日本的“和纸”制作技艺和古籍修复方法,吴贤则分享了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工艺和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两人还一起参观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心,看到修复师们用传统方法修复宋代古籍时,山田一郎感慨道:“中日两国的文化一脉相承,文物保护的理念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以后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守护东亚的文化遗产。”

离开中国前,山田一郎邀请吴贤明年去日本参加“东亚古籍保护论坛”,分享中国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吴贤欣然答应:“文化传承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很期待能去日本学习,也希望能把中国的文化传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天晚上,吴贤回到守藏斋,发现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守藏斋早年的样子,陈守藏先生正和几位学者一起整理古籍。“我今天整理旧物时发现的,”陈默老先生笑着说,“我爷爷当年就主张文化交流,经常和国内外的学者探讨古董鉴定和保护,没想到几十年后,你也在做同样的事。”

吴贤在陈默老先生身边坐下,看着照片上的陈守藏先生,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从潘家园的鉴宝直播,到公益平台的建立;从敦煌的佛经修复,到喀什的少数民族古董普查;从两岸文化交流,到国际间的文物保护合作。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承”二字,离不开无数人对文化的热爱与守护。

陈默老先生把一本旧相册递给吴贤:“这里面有很多我爷爷当年收藏的古董照片,还有他写的鉴定笔记,你拿去看看,或许对你有帮助。”

吴贤接过相册,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依旧能看出古董的精美——宋代的汝窑瓷瓶、元代的青花梅瓶、明代的书画,每一张照片点。翻到最后一页,吴贤看到一张陈守藏先生和几位年轻人的合影,笔记上写着:“文化传承,重在青年。”

吴贤合上相册,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祝福。他知道,属于他的守藏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或许会遇到更难修复的文物,或许会有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或许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但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为文化传承付出努力,中华文脉就会永远生生不息,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会在交流与合作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照亮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而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