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3 / 6)

加入书签

希望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古董,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吴贤立刻联系了新疆当地的文物局,得知喀什地区有很多民间藏家,手里藏着不少少数民族特色的古董,比如维吾尔族的手工地毯、哈萨克族的银饰、柯尔克孜族的马鞍等。他决定亲自带队去喀什,不仅要给孩子们带去古董文化课程,还要开展一次少数民族古董普查,保护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周后,吴贤和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团队抵达喀什。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街道两旁的建筑色彩鲜艳,集市上摆满了手工地毯和银饰,耳边传来悠扬的维吾尔族民歌。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阿依古丽早已在机场等候:“吴老师,欢迎来到喀什!我们已经联系好了几位民间藏家,明天就可以带你们去拜访。”

第二天,吴贤跟着阿依古丽来到一位维吾尔族老藏家买买提的家里。买买提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家里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古董,最显眼的是一幅挂在墙上的手工地毯,上面绣着复杂的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夺目。“这是我爷爷年轻时织的地毯,用的是天然染料,已经有八十多年了。”买买提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道,“我们维吾尔族的地毯织法有上百种,每种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这个太阳图案,代表着对光明的向往。”

吴贤仔细观察地毯的织法和染料:“这地毯的工艺太精湛了!天然染料经过这么多年,颜色还是这么鲜艳,比现代化学染料更有生命力。您愿意把这地毯的资料录入我们的普查系统吗?我们会为它建立档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织毯工艺。”

买买提老人高兴地答应了:“当然愿意!这些老物件是我们民族的宝贝,能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价值,我很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和志愿者团队走访了十几位民间藏家,收集了近百件少数民族古董的资料,包括手工地毯、银饰、马鞍、乐器等。每一件古董背后,都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故事——哈萨克族的银饰上刻着草原上的动物图案,记录着游牧生活的点滴;柯尔克孜族的马鞍上镶嵌着宝石,象征着对勇敢者的赞美;塔吉克族的鹰笛用鹰的翅膀骨制成,吹奏出的旋律仿佛能让人看到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翱翔。

在维吾尔族小学的“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吴贤和志愿者们带来了从藏家那里借来的古董,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孩子们围着展桌,好奇地触摸着手工地毯的纹理,观察着银饰上的图案,听吴贤讲每一件古董背后的故事。有个叫阿卜杜热合曼的小男孩,指着马鞍上的宝石问:“吴老师,这些宝石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是怎么把它们镶嵌上去的?”

吴贤笑着回答:“这些宝石来自帕米尔高原,古代的工匠们用手工工具一点点把宝石打磨光滑,再小心翼翼地镶嵌到马鞍上,有时候一件马鞍要做上好几年。这种精湛的工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亲手制作了简单的民族手工艺品,送给吴贤和志愿者们。阿卜杜热合曼送给吴贤一个用彩绳编织的小挂件:“吴老师,这是我自己编的,代表着我们对您的感谢。我以后也要当文物保护工作者,保护我们民族的宝贝。”

离开喀什前,吴贤和当地文物局、民间藏家一起成立了“喀什少数民族古董保护协会”,定期举办古董展览和工艺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阿依古丽握着吴贤的手说:“谢谢您为我们喀什的文物保护做了这么多事,这些少数民族古董不仅是我们的宝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人来守护。”

回到北京后,吴贤把喀什的少数民族古董资料整理成册,在公益平台上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专栏”,还联合国家民族博物馆举办了“多彩中华——少数民族古董展”。展览开幕那天,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特意赶来参观,看到自己民族的古董被精心展示,脸上满是自豪。一位来自新疆的游客激动地说:“没想到在首都能看到这么多家乡的老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能被这么多人关注和保护,我太开心了!”

展览的成功,让吴贤更加意识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开始筹划在云南、贵州、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类似的普查和展览活动,让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被更多人看见。

这天,吴贤正在办公室整理云南少数民族古董的普查计划,陈默老先生突然打来电话:“小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在整理我爷爷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民国时期的古董鉴定手册,里面记录了很多当时鉴别高仿品的方法,还有不少失传的古董修复技巧,对你肯定有帮助。”

吴贤立刻赶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手册。手册的封面已经磨损,上面写着“守藏鉴定要诀”五个字,是陈守藏先生的笔迹。吴贤小心翼翼地翻开手册,里面的字迹工整秀丽,详细记录了瓷器、青铜器、古画等各类古董的鉴定要点,还有不少手绘的插图,标注着高仿品和真品的区别。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