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尸易无限(194)(2 / 6)

加入书签

手,语气很诚恳,“我家里有一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是我祖父传下来的,一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次来北京,就是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

蔡先生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只小巧的青花杯,杯身绘着缠枝莲纹,杯底印着“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吴贤小心翼翼地拿起压手杯,入手沉甸甸的,手感温润。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杯身的青花:“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是明代永乐青花的典型特征。杯身的缠枝莲纹笔触流畅,布局疏密有致,符合永乐时期的纹饰风格。”

他又翻转杯子,查看杯底的款识:“永乐青花压手杯的款识大多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而且款识的位置和字体都有特定的规范,你这只杯子的款识字体规整,位置也正确,没有现代仿品的生硬感。”

蔡先生紧张地看着吴贤,期待着他的最终结论。吴贤放下压手杯,笑着说:“蔡先生,恭喜您!这是一只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真品,而且品相完好,是难得的珍品!永乐青花压手杯存世量极少,尤其是这种缠枝莲纹的,市场价至少在千万以上。”

蔡先生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真的吗?太好了!我祖父当年为了保护这只杯子,在战乱时期带着它四处奔波,现在终于确定是真的,我也能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了!”

“您祖父真是有远见,”吴贤感慨道,“很多珍贵的古董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守护者,才能流传至今。您这次来北京,除了鉴定杯子,还有其他打算吗?”

蔡先生点点头:“我这次来,还想和你们公益平台合作。台湾有很多藏家,手里也有不少珍贵的古董,但缺乏专业的鉴定和保护渠道,我希望能通过你们的平台,促进两岸藏家的交流,共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

吴贤大喜过望:“这正是我们想做的!我们可以联合台湾的藏家协会,举办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再组织两岸的专家和藏家互访,分享鉴定和保护经验。”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和蔡先生一起筹备两岸古董文化交流展。他们从两岸藏家手中征集了近百件珍贵古董,包括瓷器、青铜器、古画、玉器等,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珍品。交流展在北京开幕那天,吸引了大批观众和媒体,两岸的专家和藏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古董鉴定和文化传承的话题。

蔡先生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两岸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这些古董不仅是珍贵的藏品,更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文化纽带。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展,能让更多人了解两岸的文化瑰宝,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交流展的成功举办,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之后,公益平台又陆续在台湾举办了多场古董鉴定和文化讲座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藏家和民众参与。不少台湾的年轻人也通过这些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

这天,吴贤收到了蔡先生发来的照片——台湾的一所中学正在举办“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围着展柜里的古董,认真地听专家讲解。蔡先生在照片下留言:“吴老师,您看,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在台湾的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吴贤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刚开始做鉴宝直播时,只是想帮助更多人避免被骗,没想到如今能走到这一步——不仅建立了公益平台,推广了传统工艺,还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为文化传承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张刚收到的明信片,上面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照片,寄件人是马大爷。“马大爷在明信片上写,博物馆经常组织人去讲解那些修复好的佛经手稿,很多游客都很感兴趣,还有不少学者专门去研究。”陈默笑着把明信片递给吴贤。

吴贤接过明信片,看着上面马大爷朴实的字迹,心里暖暖的。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闪烁,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祝福。他知道,属于他的守藏之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为文化传承付出努力,中华文脉就会永远生生不息。

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照亮了院子里的桂花树,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漫漫长路。而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的月光洒在吴贤手中的明信片上,马大爷那笔略显笨拙的字迹仿佛带着敦煌的风沙气息。他想起修复佛经手稿时,马大爷每天清晨都会提着一壶热茶来院子里,静静看着老周工作,偶尔还会念叨几句太爷爷当年手抄经文的往事。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守护故事,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注脚。

第二天一早,公益平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申请——来自新疆喀什的一所维吾尔族小学,希望能开展“古董文化进校园”活动。校长在申请里写道:“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学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孩子,他们常常听父母讲起沙漠里的古城遗址和出土的文物,对古董文化充满好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