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6 / 7)

加入书签

贤和陈默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本线装的古画册。“陈老弟,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硬朗。”苏老先生握着陈默的手,又看向吴贤,“这位就是吴贤吧?早就听说你在做公益鉴宝,还建了平台,做得好啊!”

“苏老先生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这次来主要是想向您请教古画鉴定的知识。”吴贤恭敬地说。

苏老先生笑着点点头,把手里的古画册递给吴贤:“这是我早年收集的宋代山水画摹本,你先看看,咱们边看边聊。”

吴贤接过画册,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临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幅《溪山行旅图》的摹本,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勾勒都深得范宽的精髓。“您看这山石的‘雨点皴’,摹本虽然模仿得很像,但笔触还是少了范宽真迹的那种苍劲有力,而且颜料的光泽也偏亮,没有宋代颜料的温润感。”吴贤结合之前学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

苏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错不错!你年纪轻轻,对古画还有这么深的研究。宋代颜料用的是天然矿石,经过多年氧化,光泽会变得温润,而现代仿品用的是化学颜料,光泽会很刺眼,这是鉴别古画的关键之一。”

聊到兴起,苏老先生起身走进内屋,抱出一个木盒,里面正是那半卷《千里江山图》摹本。“这卷摹本是我祖父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据说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临摹的,你看看怎么样。”

吴贤和陈默凑近一看,只见绢本上的青绿山水色彩鲜艳,江面波光粼粼,山峦层叠起伏,虽然只有半卷,却依旧能看出《千里江山图》的磅礴气势。吴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颜料的颗粒:“这颜料用的是‘石青’和‘石绿’,是宋代常用的矿物颜料,而且绢本的老化痕迹很自然,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确实是明代摹本无疑!”

苏老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你说得对,这卷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捐赠出去,让更多人能看到。你们公益平台要是有合适的展览,我愿意把它捐了。”

吴贤大喜过望:“太好了!我们正在筹备‘中国古画传承展’,要是能有这卷摹本参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画文化!”

在乌镇的几天里,吴贤跟着苏老先生学习古画鉴定,从颜料的辨别、绢本的老化特征,到装裱工艺的演变,每一项知识都让他受益匪浅。苏老先生还把陈守藏先生早年的书信拿出来,里面记录了不少古画鉴定的技巧和趣事,吴贤都一一拍照记录下来,准备整理后收录到《守藏故事集》的续集中。

离开乌镇前,苏老先生特意带吴贤去了乌镇的一家老纸坊。纸坊的主人是苏家的世交,世代以制作宣纸为生,手里还保留着明代的造纸工艺。“古画的保存离不开好的宣纸,你们做文化传承,不仅要懂鉴定,还要懂保护。”苏老先生指着正在晾晒的宣纸,“这种宣纸用的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保存几百年都不会变质。”

吴贤看着工匠们熟练地抄纸、晾晒,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在公益平台上开设“传统工艺保护专栏”,邀请纸坊、装裱店、篆刻坊的手艺人分享传统工艺,让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后的制作技艺,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工艺。

回到北京后,吴贤立刻着手筹备“传统工艺保护专栏”。他先是联系了乌镇的老纸坊,还有之前认识的装裱大师、篆刻艺人,邀请他们拍摄短视频,分享工艺细节;又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组织藏家和学生去手工作坊参观学习,亲身体验造纸、装裱、篆刻的过程。

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第一次体验活动安排在一家清代的装裱坊,二十多个参与者跟着装裱大师学习“揭裱”技艺——把一幅破损的古画小心翼翼地揭开,去除旧的背纸,再重新装裱。“揭裱是个细活,力道轻了揭不开,重了容易把画纸弄破,得练个三五年才能上手。”装裱大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很多古画因为保存不当,破损严重,只有通过揭裱才能恢复原貌,这门手艺可不能丢。”

参与者中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学得特别认真,手里拿着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揭着画纸,眼里满是专注。“我爷爷是个藏家,家里有不少破损的古画,我想学会揭裱,帮爷爷把那些画修好坏。”小姑娘的话让吴贤很感动,他知道,传统工艺的传承,正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随着“传统工艺保护专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主动联系公益平台,希望能加入进来。有制作古墨的匠人,有修复青铜器的师傅,还有制作传统古琴的艺人,他们都希望通过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手艺,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成立了“传统工艺传承基金”,用来资助手艺人研发新工艺、培养学徒,还联合高校开设了“传统工艺传承班”,让手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授课。李教授和刘馆长也大力支持,不仅为基金捐赠了资金,还为传承班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