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5 / 7)
博物馆的负责人主动来找吴贤,希望能合作举办中国古董展,还有国外的藏家提出要加入公益平台,学习中国古董鉴定知识。吴贤一一答应,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让中国古董文化走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从国外回来后,吴贤更忙了。他不仅要继续推进全国古董普查,还要筹备国际古董展,还要录制系列节目的第三季,还要管理公益平台的日常运营。但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是在为文化传承铺路。
这天,吴贤回到守藏斋,发现院子里来了几个年轻的学生,他们是来参观的,手里拿着《守藏故事集》,正认真地听陈默老先生讲陈守藏先生的故事。看到吴贤,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兴奋地问:“吴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元代青花梅瓶的故事吗?我们在书上看到了,特别感兴趣!”
吴贤笑着点点头,坐在老槐树下,给学生们讲起了那只梅瓶背后的家族故事,讲起了老人捐赠时的场景。学生们听得入了迷,眼里满是向往。“吴老师,我们以后也想做文化传承的工作,像您一样,守护我们的古董和文化。”一个学生认真地说。
吴贤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自己刚接触古董的时候,也是这样充满好奇和热爱,而现在,他正在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他拿出那枚“守藏”印章,递给学生们传阅:“这枚印章,代表着‘守护’和‘传承’。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记住,我们的文化需要守护,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传看着印章,眼神里满是郑重。陈默老先生看着这一幕,笑着对吴贤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只要有人愿意接下这根接力棒,我们的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吴贤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天空。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守藏斋的院子染成了温暖的金色。他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他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守护文化,传承文脉,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渐浓,学生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守藏斋。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在老槐树下,喝着茶,聊着天,聊着守藏斋的过去,聊着文化传承的未来。远处的潘家园依旧灯火通明,像一座不夜城,而守藏斋的院子里,只有虫鸣和茶香,宁静而温暖。
吴贤拿起桌上的《守藏故事集》,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空白着。他知道,这一页,需要用新的故事来填满——也许是下一次普查中发现的珍贵文物,也许是下一位捐赠藏家的感人故事,也许是年轻人们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而他,会继续用笔,用行动,用热爱,书写属于守藏、属于文化、属于未来的新故事。
属于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
守藏斋的老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动,吴贤合上《守藏故事集》时,指腹蹭过扉页上“继吾之志”四个字,忽然想起陈默老先生白天说的话——下周要带他去拜访一位隐居在江南水乡的老藏家,据说那位老人手里藏着半卷宋代的《千里江山图》摹本,还保存着陈守藏先生早年与他往来的书信。
“江南水乡多藏家,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宅里,说不定还藏着不少没被发现的宝贝。”陈默当时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枚清代的和田玉扳指,“那位老人姓苏,早年跟着我爷爷学过鉴定,对古画特别有研究,这次去不仅能看摹本,还能讨教些古画鉴定的技巧。”
吴贤对这次江南之行充满期待。这些年他鉴定过不少瓷器、青铜器,唯独古画接触得少,尤其是宋代的画作,存世量极少,鉴定难度也高。他特意提前翻出李教授推荐的《中国古画鉴定指南》,把宋代山水画的特征、颜料成分、装裱工艺都梳理了一遍,还带着公益平台收集的几幅明清古画残片,准备请苏老先生帮忙指点。
一周后,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上了前往江南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平原渐渐变成江南的水乡,青瓦白墙倒映在河面上,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苏老先生住在乌镇的西栅,那里有座百年老宅,是苏家世代相传的,里面藏着不少宝贝。”陈默望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怀念,“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过一次,那时候苏老先生还年轻,正拿着放大镜研究一幅元代的山水画,现在想来,那幅画很可能是倪瓒的真迹。”
抵达乌镇时已是傍晚,苏老先生的孙子苏明早已在码头等候。“陈爷爷,吴老师,一路辛苦了。”苏明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休闲的棉麻衬衫,说话温文尔雅,“爷爷已经在宅子里备好茶了,就等着你们来。”
跟着苏明穿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很快就到了苏家老宅。宅子的大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墨香斋”三个字,门口两侧摆放着两尊明代的石狮子,透着股古朴的气息。走进院子,里面种着几棵桂花树,正是开花的季节,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苏老先生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喝茶,看到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