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4 / 7)
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整理成册,命名为《守藏故事集》。陈默老先生听说后,主动提供了守藏斋的多件老物件和陈守藏先生的日记手稿,作为故事集的开篇内容。
《守藏故事集》出版那天,公益平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首发仪式。陈默老先生亲自到场,为读者签名,吴贤、李教授、刘馆长也都来了。现场挤满了读者和藏家,有人拿着刚买的书,兴奋地讨论着书中的故事;有人带着自己的家传古董,希望能有机会被收录进下一本故事集。
首发仪式结束后,李教授拉着吴贤来到博物馆的元代青花展区,指着那只刚捐赠的梅瓶:“你看,这就是我们做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古董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载体,让更多人通过它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梅瓶旁的说明牌上,上面除了介绍梅瓶的年代和特征,还印着老人的家族故事。他忽然想起公益平台刚上线时,每天只有几个人咨询,而现在,平台已经拥有了上万名注册用户,线下活动覆盖了二十多个城市,帮助上千位藏家避免了诈骗,还为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捐赠了数十件珍贵藏品。
这天晚上,吴贤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的声音很苍老:“你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先生的学生,当年跟着他学过鉴定。听说你接手了守藏斋,还做了公益平台,我很欣慰。我手里有几件陈先生当年用过的鉴定工具,想交给你,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吴贤又惊又喜,约定第二天见面。第二天,老人带来了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瓷片标本、手绘的鉴定图谱,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陈守藏先生当年鉴定古董的细节和心得。“这些都是陈先生的心血,”老人抚摸着木盒,眼中满是怀念,“他当年常说,鉴定古董,不仅要懂器物,更要懂人心,懂文化。现在看来,你做到了。”
吴贤接过木盒,感觉沉甸甸的。他把这些珍贵的物品带回守藏斋,小心翼翼地陈列在正屋的展柜里,旁边附上说明,供前来参观的藏家和学生学习。守藏斋也渐渐成了公益平台的“线下体验基地”,每周都会组织藏家、学生来这里参观,听陈默老先生讲守藏斋的历史,看陈守藏先生的鉴定工具和手稿。
随着公益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也主动联系吴贤,希望能合作开展“古董普查”活动,对当地的民间藏品进行登记和鉴定,保护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吴贤一口答应,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志愿者组成的普查团队,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古董普查。
普查团队第一站去了陕西西安,那里是十三朝古都,民间藏品种类繁多。在当地文物局的协助下,普查团队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发现了一户人家藏着一件“唐代三彩骆驼俑”。俑身高约一米,造型生动,骆驼背上还载着胡人乐师,釉色保存完好,是难得的珍品。
藏家是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叫王建国,他说这是他爷爷在地里干活时挖出来的,一直放在家里当摆设,不知道是珍贵的文物。“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个普通的陶瓷,没想到是唐代的!”王建国又惊又喜,“要是国家需要,我愿意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吴贤和普查团队帮王建国办理了捐赠手续,还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感慨道:“很多民间藏品都像这样,藏在普通人家,没人知道它们的价值。你们的普查活动,真是帮了大忙了!”
普查团队在西安待了一个月,共登记民间藏品两百多件,其中有三十多件被鉴定为珍贵文物,不少藏家都主动提出捐赠。离开西安前,当地政府为普查团队举办了表彰仪式,还邀请吴贤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做培训,分享古董鉴定和保护的知识。
接下来的一年里,普查团队又去了河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藏家和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不仅为民间藏品做鉴定和登记,还举办古董保护知识讲座,培训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建立了“民间藏品保护网络”,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这天,吴贤正在河南洛阳开展普查活动,接到了电视台制片人的电话:“吴老师,好消息!咱们的系列节目在海外获奖了,是‘国际文化传播奖’,组委会邀请你去国外领奖,还希望你能做一场关于中国古董文化的演讲。”
吴贤又惊又喜,这是中国鉴宝类节目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意味着中国的古董文化得到了更多国际认可。他立刻答应下来,安排好普查团队的工作后,飞往国外领奖。
领奖台上,吴贤穿着一身中式礼服,手里拿着奖杯,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和媒体记者,心里满是自豪。“中国古董,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每一件器物背后,都藏着我们的历史、智慧和审美。”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们做鉴宝节目,做公益平台,不仅是为了鉴定古董的真伪,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