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3 / 7)

加入书签

作工具!”

吴贤看着短信,心里充满了欣慰。陈守藏先生当年的遗憾,终于在今天得以弥补。他抬起头,看向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向那些充满好奇与热爱的眼神,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化展结束后,吴贤收到了更多的合作邀请——有出版社想出版他的鉴宝专着,有海外博物馆想邀请他去做古董文化讲座,还有企业想资助公益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日常的鉴宝、平台运营和节目录制中。

他知道,文化传承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也许未来还会遇到新的造假手段,新的诈骗陷阱,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有专家团队的支持,有广大藏家的信任,有像陈守藏先生这样的先辈精神指引,他就有信心走下去,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的老宅子。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被清理干净,正屋的门被重新修缮,墙上挂着陈守藏先生的照片和守藏斋当年的藏品照片。他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那枚“守藏”印章,抬头望着满天的星空。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陈守藏先生站在面前,温和地笑着,对他说:“做得好,孩子。守藏之路,永无止境,好好走下去。”

吴贤握紧印章,心里默念:“我会的,一定。”

夜色渐深,老宅子周围一片宁静,但吴贤知道,属于他的鉴宝与传承之路,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的古董故事等着他去发现,更多的文化责任等着他去承担,更多的人等着他去帮助。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新的开始。

守藏斋的老槐树下,吴贤指尖的“守藏”印章泛着微凉的触感,远处潘家园的灯火隐约闪烁,像散落的星子坠在人间。他起身拍了拍衣角的尘土,正准备离开,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公益平台的值班人员打来的,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吴老师,有位藏家说手里有件‘元代青花梅瓶’,说是家传的,现在急着鉴定,还说要是真的,想捐给国家博物馆,您看要不要安排加急?”

“元代青花梅瓶?”吴贤心里一动,元代青花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梅瓶这类器型,更是珍品中的珍品。他立刻回复:“让他明天上午带过来,我亲自鉴定,再请刘馆长也过来帮忙掌眼。”

挂了电话,吴贤重新看向守藏斋的正屋,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屋内的旧桌案上,仿佛能看到陈守藏先生当年伏案记录鉴定心得的身影。他忽然觉得,这些跨越时空的古董与故事,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先辈与今人紧紧相连,而自己,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传递者。

第二天一早,吴贤提前来到公益平台的鉴定室,刚把工具准备好,刘馆长就到了。“听说有元代青花梅瓶?”刘馆长手里提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放大镜、手电筒等专业鉴定工具,“我特意把博物馆的元代青花残片也带来了,正好可以做对比。”

上午十点,那位藏家准时抵达。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抱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脚步有些蹒跚。“吴老师,刘馆长,麻烦你们了。”老人小心翼翼地把布包放在桌上,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个半人高的青花梅瓶,瓶身上绘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图案,青花颜色浓艳,笔触流畅,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吴贤和刘馆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刘馆长先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梅瓶的釉面:“你看这釉面的‘火石红’,元代青花的火石红是自然形成的,分布不均匀,你这梅瓶的火石红从瓶口延伸到瓶底,颜色深浅不一,符合元代特征。”

吴贤则用手电筒照向瓶身内部,仔细查看胎土:“元代青花用的是‘麻仓土’,胎质疏松,里面有细小的气孔,你这梅瓶的胎土正是如此,而且瓶底的‘砂底’没有上釉,能看到明显的麻仓土特征,不是现代仿品常用的高岭土。”

老人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说这瓶子是我太爷爷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让我好好保管,千万别卖。我年纪大了,怕以后没人懂它的价值,要是真的,就捐给国家博物馆,让更多人能看到。”

刘馆长放下放大镜,又拿出带来的元代青花残片,对比着梅瓶上的青花发色:“这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是元代从波斯进口的料,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你这梅瓶的青花正好有这些特征,铁锈斑用放大镜看还能看到细小的结晶,是真品无疑!”

老人听到“真品”两个字,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太好了!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当天下午,国家博物馆就派专人来接收了这只元代青花梅瓶,还为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消息传开后,公益平台的知名度更高了,越来越多的藏家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不少人提出要捐赠藏品,支持文化传承事业。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