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2 / 7)
验,还有守藏斋当年的照片,里面有很多鉴别高仿品的方法,现在交给你,希望能帮到公益平台。”
吴贤小心翼翼地接过手稿,指尖触碰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陈守藏先生当年对古董的热爱与执着。“谢谢您!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更多藏家。”
“我关注你很久了,”陈默坐在沙发上,喝了口茶,“你做的鉴宝直播、公益平台、文化节目,都是我爷爷当年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现在的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文化传承的不多了,你是个好孩子。”
吴贤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守藏斋当年之所以关闭,就是因为民国时期的造假团伙太猖獗,我爷爷无力抗衡,只能把藏品和手稿藏起来,”陈默的眼神里带着一丝遗憾,“现在好了,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警方的支持,有这么多热爱古董的人,造假团伙再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两人聊了很久,从陈守藏先生的生平,到古董鉴定的技巧,再到文化传承的未来。临走时,陈默把那枚“守藏”印章交给吴贤:“这枚印章,是守藏斋的信物,现在传给你。希望你能像我爷爷一样,守住古董的真,守住文化的根。”
吴贤双手接过印章,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陈老先生的期望。”
陈默离开后,吴贤拿着手稿和印章,来到公益平台的展厅。展厅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来的古董真品和高仿品,旁边附有鉴定要点,供藏家学习。他把陈守藏的手稿整理好,放在展厅的显眼位置,又把“守藏”印章放在展柜里,旁边标注着“守藏斋信物——传承古董之真,守护文化之根”。
接下来的日子,吴贤更加忙碌了。系列节目的第二季开始筹备,公益平台的线下活动扩展到了偏远地区,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古董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让年轻人从小接触古董文化,了解中华文脉的魅力。
这天,公益平台接到一个特殊的鉴定申请——来自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说学校里有一个“老铜钟”,是建校时捐赠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最近有古董商上门,说这铜钟是清代的,想出价十万买走,老师拿不准真假,想请专家鉴定。
吴贤特意带着马老和一位青铜器专家,驱车几百公里,来到这所乡村小学。铜钟挂在学校的老槐树下,锈迹斑斑,钟身上刻着模糊的文字。马老用小刷子轻轻擦掉铜钟上的锈迹,钟身上的文字逐渐清晰——“光绪二十年,乡绅捐赠,以振学风”。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铜钟,”马老肯定地说,“虽然不是什么稀世珍品,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这所学校的起源,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不能卖!”
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们就觉得这铜钟对学校意义重大,不想卖掉,现在有专家的鉴定,我们更有底气了。以后我们要把铜钟好好保护起来,给孩子们讲它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历史。”
吴贤看着孩子们围在铜钟旁,好奇地触摸着钟身,眼里满是求知的光芒,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陈守藏先生的话,想起公益平台的初心,想起系列节目的使命——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从老人到孩子,从城市到乡村,代代相传。
从乡村小学回来后,吴贤接到了李教授的电话,说国家博物馆要举办“中华古董文化展”,邀请公益平台和系列节目的团队参与,共同策划“鉴宝与传承”的专题展区,展示历代古董真品、鉴定工具、造假案例,还有陈守藏先生的手稿和守藏斋的历史。
吴贤立刻投入到展区的筹备中。他带着团队,从公益平台的案例库中筛选出典型的鉴定案例,从系列节目的素材中剪辑出精彩的鉴宝片段,还特意邀请陈默老先生来现场,讲述守藏斋和陈守藏先生的故事。
文化展开幕那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鉴宝与传承”展区前,围满了观众——有人在看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有人在听陈默老先生讲故事,有人在对比真品和高仿品的区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指着展柜里的古董,讲解背后的历史文化。
刘馆长走到吴贤身边,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件古董,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能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吴贤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区中央的“守藏”印章上。印章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守护与传承的故事。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还有更多的古董需要鉴定,更多的藏家需要帮助,更多的文化需要传播,更多的年轻人需要引导。
就在这时,吴贤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张警官发来的:“小吴,好消息!我们根据陈守藏先生的手稿,查到了民国时期那个造假团伙的余党后代,他们还在偷偷制作高仿品,现在已经全部抓获,缴获了大量高仿古董和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