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1 / 7)
吴贤握着刘馆长的手,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鉴宝直播,到端掉高仿团伙,再到如今参与文化传承节目,这条路看似顺利,实则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那个始终未曾露面的“守藏斋”后人,就像一道影子,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文脉的决心。
节目录制结束后,电视台的制片人特意找到吴贤,递上一份合作意向书:“吴老师,这次节目反响特别好,台里想跟您签订长期合作,打造一个系列鉴宝节目,不仅在国内播出,还会翻译成多语种推向海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古董文化。”
吴贤接过意向书,指尖划过“文化出海”几个字,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一直希望能让中国的古董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份合作恰好实现了他的心愿。“感谢台里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送走制片人,李教授和刘馆长陪着吴贤在电视台的休息室喝茶。刘馆长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开口:“小吴,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古董鉴定公益平台’?现在很多普通藏家找不到靠谱的鉴定渠道,容易被骗,咱们可以组织专家免费为大家鉴定,还能普及鉴定知识,从根源上减少诈骗。”
“这个主意好!”李教授立刻附和,“我可以联系博物馆的同事,马老他们那些老藏家也肯定愿意加入,咱们还能跟警方合作,一旦发现诈骗线索,及时移交处理。”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之前帮小王、帮那个买玉璧的年轻人,都是个案,要是能建立一个平台,就能帮助更多人。“我愿意牵头做这件事!咱们可以先在网上搭建一个线上平台,接受藏家的鉴定申请,然后定期举办线下鉴定活动,邀请专家现场坐镇。”
三人一拍即合,当场就确定了平台的初步规划:线上平台负责收集鉴定需求、发布鉴定知识;线下活动每月举办一次,轮流在不同城市开展;专家团队由博物馆专家、老藏家、资深鉴宝人组成,确保鉴定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一边忙着筹备系列节目的后续录制,一边推进公益平台的建设。马老等老藏家听说后,纷纷主动加入,还捐赠了不少古董资料,用来丰富平台的知识库。张警官也表示,警方会在平台上开设“反诈专栏”,分享古董诈骗案例,提高藏家的防范意识。
公益平台上线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上千条鉴定申请。吴贤和专家团队加班加点,逐一审核,筛选出需要优先处理的案例——大多是涉及高额资金、老人或学生群体的申请。其中有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藏家,说自己家里有一件“清代青花罐”,是祖上传下来的,最近有人出价五十万想买,他拿不准真假,怕卖亏了,也怕被骗。
吴贤特意安排了线下鉴定活动时,让这位藏家把青花罐带来。活动当天,藏家抱着一个旧木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打开木箱,里面是个满身灰尘的青花罐,罐身上画着“缠枝莲纹”,颜色暗沉。
马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又让吴贤上手鉴定。吴贤轻轻擦掉罐身上的灰尘,罐底的“大清康熙年制”款识隐约可见。他用手电筒照了照罐身内部,没有发现现代仿品的气泡,再看釉面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宝光”,不是人工做旧。“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罐,虽然品相一般,有几个小冲线,但也是真品,市场价大概在二十万左右。那个出价五十万的,很可能是想先高价稳住你,然后再用各种理由压价,或者用假币、欠条骗你,你可千万别答应。”
藏家听了,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吴老师!我还以为能卖五十万,差点就上当了!这罐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想好好留着,传给我儿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有的藏家拿着家传的“古董”来鉴定,结果发现是现代仿品,虽然失落,但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有的藏家确认了藏品是真品,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决定作为家族的传承。每次看到藏家们释然的笑容,吴贤都觉得,公益平台做的事,值了。
系列节目的海外版播出后,反响远超预期。很多外国观众在网上留言,说通过节目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古董的魅力,想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还有海外的华人藏家,联系到公益平台,希望能为平台捐赠资金或资料,助力中国古董文化的传播。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处理鉴定申请,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一位“海外华人藏家”想见他,说是来捐赠古董资料的。吴贤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眼神温和而深邃。看到吴贤进来,老人缓缓站起身:“你就是吴贤吧?我是陈守藏的孙子,陈默。”
吴贤心里一震,终于见到了“守藏斋”的后人!他赶紧上前握住老人的手:“陈老先生,您好!一直想感谢您,之前您多次提醒我,帮了我很多忙。”
陈默笑了笑,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放着一叠泛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这些是我爷爷的鉴定手稿,记录了他一辈子鉴定古董的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