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尸易无限(179)(3 / 6)
。走了三天后,巴图突然指着远处的山坡:“看!那就是石屋!”
石屋依山而建,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屋顶虽已坍塌,但墙体保存完好。石屋的门楣上,雕刻着西域螺旋纹和古埃及秃鹫女神图腾,与埃及出土的青铜镜纹样完全一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阿依古丽兴奋地说。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屋门口的碎石,推开厚重的石门。石屋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地面散落着陶片、动物骨骼和锈蚀的铁器,墙角处有一个方形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子,匣子上刻着“汉光和二年,西域商队与海西使者会于此,藏万国之证”。
打开青铜匣子,里面除了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还有一面直径约八十厘米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西域、中原、古罗马、波斯、古埃及五种文明的图腾,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内放着五枚小小的金属片,分别刻着五种文明的文字,拼在一起就是“万国同心,四海共通”。
“这是‘四海镜’!”张教授展开竹简,“竹简上记载,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西域商队与古埃及使者在死亡之谷的石屋会面,双方交换了青铜镜和信物,约定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还记录了古埃及使者从海西(古埃及)出发,经古罗马、波斯,再通过死亡之谷进入西域的路线。这面四海镜,就是双方友谊的见证!”
为了进一步探索死亡之谷与丝绸之路的联系,探险队在石屋周边展开勘察。在石屋西侧的河谷中,他们发现了一条古代商道的遗迹,路面上还残留着骆驼蹄印和车轮痕迹;在石屋东侧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的建筑工艺与汉代西域烽火台一致,推测是用于传递商队安全信息的设施。
“死亡之谷虽然凶险,但却是古代西域与海西(古埃及)交流的重要通道,”阿依古丽站在烽火台前,望着谷外的方向,“商队选择这里,可能是因为谷中隐蔽,不易受到战乱的影响。而石屋,就是他们歇脚、交换信物的秘密据点。”
探险队带着四海镜和竹简,顺利撤出死亡之谷。回到格尔木后,他们立刻对四海镜和竹简进行修复和研究。竹简上详细记录了古埃及使者带来的礼物,包括象牙、香料、玻璃器,以及关于古埃及农业、建筑的技术文献;而四海镜的镜面,经过清理后,能清晰地反射出五种文明图腾的影像,仿佛在诉说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死亡之谷的考古发现,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开辟了“跨越亚非的对话”展区。展区内复原了死亡之谷石屋的场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汉代西域商队与古埃及使者会面的画面,还展示了四海镜、竹简以及古埃及玻璃器的复制品。
展区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一位来自埃及的考古学家在参观后说:“以前我们只知道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有交流,没想到与遥远的中国汉代也有如此深入的联系。四海镜和竹简的发现,填补了亚非文明交流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亚非丝路文明探源计划”,邀请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专家,共同研究丝绸之路亚非段的文明交流痕迹。在埃及举办的“四海镜与古埃及文明”展览上,四海镜与埃及出土的青铜镜同台展出,成为亚非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阿依古丽站在展览现场,看着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围着四海镜讨论,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死亡之谷的考古发现,只是丝绸之路亚非段文明交流的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发掘——比如,古埃及使者是否还去过汉代的长安?四海镜的五种文明图腾,是否还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文物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肯尼亚的消息——肯尼亚考古团队在蒙巴萨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一面刻有西域螺旋纹和中国瓷器碎片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蒙巴萨,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否也与西域的青铜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又藏着怎样的海上文明对话故事?新的探索,已在脚下缓缓展开,跨越山海,连接起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
阿依古丽盯着手机屏幕上肯尼亚考古团队发来的青铜镜照片,指尖轻轻划过镜面边缘的西域螺旋纹——那纹路与死亡之谷出土的四海镜如出一辙,甚至连螺旋的匝数都分毫不差。蒙巴萨古城,这座东非海岸的千年港口,竟与西域的青铜镜产生了关联,这是否意味着汉代的丝绸之路,早已通过海上航线,将陆上与海洋的文明脉络串联起来?
她立刻联系肯尼亚考古团队,对方在邮件中详细描述:青铜镜出土于蒙巴萨古城的一处古代码头仓库遗址,镜面已残破,但镜背清晰刻着“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的汉隶,镜缘还黏附着几片中国汉代青瓷的碎片,青瓷纹样与九层妖楼出土的汉代陶器一致。“我们推测,这面镜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