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尸易无限(179)(2 / 6)

加入书签

之路文化交流论坛”,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传承和弘扬万国镜所代表的“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精神。

首届论坛在精绝国古城遗址举办,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的主题展开讨论。论坛期间,代表们还共同为“万国镜纪念雕塑”揭幕,雕塑以万国镜为原型,融合了各国的文化元素,象征着新时代的国际合作。

阿依古丽在论坛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用万国镜搭建了平等协商的平台;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种智慧,以文化遗产为纽带,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让丝绸之路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论坛结束后,伊朗代表邀请阿依古丽团队前往波斯波利斯遗址,共同寻找与万国镜相关的议事遗迹;意大利代表则提出,要在罗马举办“万国镜与古罗马议事制度”展览,探索东西方古代议事文化的异同。

阿依古丽站在精绝国古城遗址的议事厅前,望着远处连绵的沙丘,心中充满了新的期待。她知道,万国镜的发现,只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史的又一个篇章,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发掘——比如,万国镜议事体系是否延伸到了更遥远的非洲?铅板上记载的“西方使者”,是否来自古代埃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埃及考古团队的消息:“在金字塔周边的一座古埃及神庙遗址中,发现了一面刻有西域图腾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青铜镜,镜背刻着‘万国之镜,通于四海’……”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遥远的非洲大陆。古埃及,这个与汉代、古罗马并立的文明古国,是否也与万国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国之镜,通于四海”,又藏着怎样的文明对话故事?新的探索,已在脚下缓缓展开,跨越山海,连接起更广阔的世界。

阿依古丽盯着手机屏幕上“万国之镜,通于四海”八个字,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万国镜的复制品。古埃及与西域的文明对话,本就藏在零星的文献记载里——《后汉书》曾提“大秦(古罗马)与海西(古埃及)通商,有东方宝镜流转”,如今这面刻有西域图腾的青铜镜,竟成了跨越亚非大陆的实证。而埃及考古团队特意提到,青铜镜出土时,镜面朝向东方,仿佛在指引着通往西域的方向。

“古埃及的青铜镜,会不会与万国镜出自同一体系?”阿依古丽召集团队,将埃及镜的高清影像投在大屏幕上。镜背中央是古埃及的秃鹫女神图腾,边缘环绕着西域螺旋纹和中原云纹,三种文明符号交织在一起,与古罗马和平之镜的融合风格如出一辙。更关键的是,镜缘刻着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经翻译为“自东方昆仑而来,携四海和平之愿”。

“昆仑?”穆罕默德突然起身,指着地图上昆仑山深处的一片空白区域,“埃及镜提到的‘昆仑’,会不会是指昆仑山的‘死亡之谷’?那里是古代西域通往中亚的隐秘通道,传说谷中藏着连接东西方的‘文明信物’,但因常年有暴风雪、雷暴,加上地形复杂,很少有人敢深入。”

死亡之谷,又称那棱格勒峡谷,位于昆仑山腹地,因频发极端天气和不明原因的生物死亡事件,被当地牧民视为“禁地”。但根据汉代竹简记载,这里曾是西域商队的秘密通道,“谷中有石屋,藏西域与海西(古埃及)往来之证”。

为了验证推测,阿依古丽联系了新疆气象局,获取了死亡之谷的气候数据——每年只有7月中旬到8月初的十几天,谷内暴风雪较少,是唯一适合进入的窗口期。她立刻组建了一支由考古专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和当地向导组成的探险队,准备趁着窗口期深入死亡之谷。

出发前,探险队在昆仑山脚下的牧民定居点休整。当地老向导巴图握着阿依古丽的手,反复叮嘱:“死亡之谷的天气比娃娃的脸变得还快,白天可能晴空万里,晚上就会下暴雪。而且谷里的磁场异常,指南针会失灵,只能跟着河谷走。”他还从家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这是我爷爷画的,标注了谷中相对安全的路线,还有一处‘石屋’的位置,说不定就是你们要找的地方。”

7月中旬,探险队带着羊皮地图、便携式气象站和考古设备,正式进入死亡之谷。谷口两侧的山峰终年积雪,谷底却生长着茂密的灌木,湍急的那棱格勒河从谷中穿过,河水因含矿物质而呈现出诡异的碧绿色。走了不到半天,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卷着碎石砸在帐篷上,气象站显示风速已达12级,还伴有雷电预警。

“快找避风处!”阿依古丽大喊。队员们迅速将帐篷转移到一处巨大的岩石下,刚固定好帐篷,一道闪电就劈在不远处的大树上,树干瞬间燃起大火。“这里的磁场异常,容易吸引雷电,”地质学家李教授看着手中的磁力仪,“我们得尽快离开这片区域,前往羊皮地图标注的石屋,那里的岩石结构应该能抵御雷电。”

第二天清晨,风暴终于平息。探险队继续向谷中进发,沿途不时能看到动物的骸骨,有的骸骨上还残留着灼烧的痕迹,印证了死亡之谷的凶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