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尸易无限(179)(1 / 6)

加入书签

阿依古丽攥着手机,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万国镜”三个字像一颗投入深湖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从西域五镜到古罗马和平之镜,再到波斯发现的青铜镜,如今又出现“万国镜”,这是否意味着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存在一个以镜子为信物的文明交流体系?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汉代古城,又藏着怎样的议事场景?

她立刻联系新疆考古研究所,得知古城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河流域,是一座被黄沙掩埋的汉代绿洲城邦,初步判断为精绝国后期的都城遗址。考古队在古城中心的议事厅遗址,发现了三方分别用西域文、汉文、拉丁文书写的铭文石碑,碑文中多次提到“万国镜”,并记载“每岁秋,诸国使者会于此,以万国镜为凭,议丝路事”。

“精绝国!”阿依古丽翻开《汉书·西域传》,书中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城邦,因地处交通要冲,常作为西域各国议事的场所。“万国镜很可能是各国使者议事时的信物,相当于现在的‘会议权杖’,象征着议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三天后,阿依古丽带领团队抵达尼雅古城遗址。越野车在沙丘间颠簸,远远望去,古城的夯土墙在沙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艘搁浅的巨船。考古队已在议事厅遗址周围搭建了保护棚,三方石碑并排立在厅中央,碑面的文字虽有磨损,但仍能辨认出核心内容。

“你们看这块汉文石碑,”张教授指着中间的石碑,“上面写着‘汉永寿元年,西域都护府铸万国镜,置精绝国,为诸国议事之凭,凡议丝路通商、边界安防、灾荒互助事,皆以镜为信’。永寿元年是公元155年,比古罗马使者抵达洛阳的时间早11年,这说明万国镜建立的议事体系,早就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机制了。”

阿依古丽蹲下身,仔细观察石碑底部的凹槽:“每个石碑下方都有一个圆形凹槽,尺寸相同,应该是放置万国镜的地方。我们用探地雷达检测一下议事厅的地面,看看有没有隐藏的器物。”

探地雷达的屏幕上,议事厅中央的地面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金属信号。团队小心翼翼地挖掘,当挖到地下一米深时,一个青铜质地的镜座露出了轮廓。镜座呈圆形,上面雕刻着西域各国的图腾,中央有一个圆柱形的凸起,显然是用于固定镜子的。但镜座上没有镜子,只有一行刻字:“万国镜,藏于议事厅北墙暗格。”

按照刻字的指引,团队在议事厅北墙的一块石板后,找到了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木质盒子,盒子虽已腐朽,但里面的青铜镜完好无损——镜面直径约一米五,镜背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凹槽,周围刻着西域各国、中原王朝以及古罗马、波斯等国的微型图腾,镜缘刻着“万国同心,丝路永通”八个汉隶。

“这就是万国镜!”阿依古丽轻轻抚摸着镜背的图腾,“中央的凹槽,应该是用来放置各国信物的——比如西域五镜的碎片、古罗马的橄榄枝、波斯的银币,象征着各国共同参与议事。”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团队对镜背的凹槽进行了检测,发现凹槽内残留着多种物质的痕迹,包括青铜锈(与西域五镜成分一致)、橄榄枝的植物纤维、银币的金属颗粒。“这证明,每次议事时,各国使者都会带来自己的信物,放入凹槽,象征着‘万国同心’,”张教授说,“这种议事方式,体现了汉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平等合作的理念。”

团队将万国镜带回格尔木后,联合国内外的技术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修复和研究。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发现镜面下方隐藏着一层薄薄的铅板,铅板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了从汉永寿元年到汉建安末年,各国使者在精绝国议事的内容,包括商道通行规则的修订、边界纠纷的调解、灾荒时的物资互助等。

“这里记载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阿依古丽指着铅板上的一段文字,“汉熹平三年,西域多国遭遇蝗灾,精绝国通过万国镜议事体系,召集各国使者商议互助方案,中原王朝从河西走廊调运粮食,古罗马商队捐赠药材,波斯商队提供运输骆驼,最终帮助各国渡过了灾荒。这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互利共赢’的精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万国镜和丝绸之路议事体系的历史,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专门开辟了“万国议事”展区。展区内复原了精绝国议事厅的场景,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汉代各国使者的议事过程,还能在互动屏幕上查阅铅板上的议事记录,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合作智慧。

展区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国的外交官和学者。一位来自联合国的外交官在参观后说:“汉代的万国镜议事体系,与现代的国际合作机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古老的智慧,对今天的全球治理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万国镜国际合作计划”,邀请沿线国家共同开展丝绸之路议事体系的研究,同时建立“新时代丝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