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1 / 7)

加入书签

阿依古丽放下电话,指尖还残留着握住西域宝镜时的微凉触感。帕米尔高原的名字像一粒石子,投进她心中早已波澜迭起的湖面——那片被古人称为“葱岭”的雪域,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汇的咽喉,若真有与西域三镜相关的古镜,或许能解开三镜最终的归宿之谜。

她立刻调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帕米尔高原板块检索“古堡”“古镜”的关键词。屏幕上弹出几条零星的记录:清代《西域水道记》提到“帕米尔有石堡,名‘镜城’,堡内藏古镜,能映山川”;民国时期英国探险家的日记里,也曾描述过一座“用冰川融水打磨石块建造的古堡”,但未提及具体位置。

“看来这座古堡并非虚构,”阿依古丽召集团队成员,指着地图上帕米尔高原的空白区域,“但这里地形复杂,冰川、峡谷纵横,又多无人区,要找到一座可能已被风沙掩埋的古堡,难度不小。”

穆罕默德举起手:“我有个建议,我们可以联系当地的塔吉克族牧民。他们世代生活在帕米尔,对每一条山谷、每一座山峰都了如指掌,或许能从他们的传说中找到线索。”

一周后,阿依古丽团队抵达帕米尔高原边缘的塔什库尔干县。在当地文旅局的帮助下,他们见到了塔吉克族老牧民库万。听说他们在寻找与“古镜”相关的古堡,库万老人眼睛一亮,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镜子城堡’的故事——在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峡谷里,有一座用白石头砌成的城堡,城堡里有一面大镜子,能照出远方的路,还能吓跑山里的狼。”

“慕士塔格峰!”阿依古丽心中一振,那是帕米尔高原的标志性山峰,清代文献中多次提到商队沿慕士塔格峰脚下的河谷行进。她立刻请库万老人绘制简易路线图,老人用炭笔在纸上画了一条蜿蜒的线条:“从这里出发,沿着叶尔羌河上游的支流走三天,穿过一片乱石滩,就能看到城堡的废墟。但现在是雨季,河谷可能有洪水,要小心。”

第二天清晨,团队带着帐篷、防水设备和便携式考古工具,跟着库万老人向慕士塔格峰进发。沿途的景色从草原逐渐变为戈壁,再到裸露的岩层,海拔越来越高,空气愈发稀薄。第三天午后,他们穿过一片布满冰川融水痕迹的乱石滩,库万老人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谷:“看!那就是镜子城堡!”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阿依古丽看到一座白色的石堡废墟,矗立在山谷的制高点上。石堡的墙体由白色石灰岩砌成,部分墙体虽已坍塌,但仍能看出大致的方形轮廓,堡顶残留着木质结构的痕迹,在阳光下泛着陈旧的灰白色。

“先搭建临时营地,做好安全防护,”阿依古丽对团队说,“明天再开始勘察,注意避开可能的洪水区域。”

次日清晨,团队开始对石堡进行系统性勘察。石堡的入口在南侧,被一堆碎石堵塞,清理后,一条狭窄的通道通向堡内。堡内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几个方形的房间,地面散落着陶片、动物骨骼和锈蚀的铁器;上层是一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座,石座上有一个凹槽,尺寸与西域三镜中的任何一面都不匹配,但凹槽边缘刻着的螺旋纹,与九层妖楼、西昆仑山遗址的纹样完全一致。

“这里肯定与西域三镜有关,”阿依古丽蹲在石座旁,仔细观察凹槽,“但凹槽尺寸更大,或许这里曾放置过一面更大的镜子,或者三镜曾一起在这里存放过?”

索菲亚用便携式扫描仪对石座进行检测,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异常数据:“石座内部有金属反应!而且是青铜成分,含量还不低!”

团队立刻用小型钻探设备在石座旁小心挖掘,当钻杆深入地下约半米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清理掉周围的泥土后,一面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青铜镜露出了一角——镜面虽已布满铜锈,但边缘精致的龙纹和西域图腾,仍能看出其非凡的工艺。

“这面镜子比西域三镜大得多!”阿依古丽激动地说,“我们得小心清理,不能损坏镜面。”

经过两天的小心清理,完整的青铜镜终于出土。镜面直径约一米二,边缘厚约十厘米,背面除了龙纹和西域图腾,还刻着一段长篇铭文。张教授带着放大镜,逐字辨认:“‘汉竟宁元年,西域都护府筑镜城于葱岭,置‘镇域镜’,统合西域三道,护商队,安诸国……’竟宁元年是公元前33年,正是汉元帝时期!这面镜子叫‘镇域镜’,是用来统合丝绸之路三道、保护商队的!”

“镇域镜!”阿依古丽心中豁然开朗,“西域三镜加上这面镇域镜,很可能是一套完整的‘西域四镜’!三镜分别用于守护商道、镇水患、镇风沙,而镇域镜则是统领全局的核心,放置在帕米尔的镜城,统合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确保整个西域的交通和贸易安全。”

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团队对镜城周边进行了进一步勘察。在石堡西侧的河谷中,他们发现了一条古代商道的遗迹,路面上还残留着骆驼蹄印和车轮痕迹;在石堡东侧,找到了一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的建筑工艺与汉代西域烽火台一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