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4 / 7)

加入书签

时有争端,西域都护府铸造定界镜,镜背刻有西域各国疆域图,镜面能投射出边界线,各国使者依照镜面投射的边界共同立碑,既明确疆域,又约定互不侵扰,‘分疆而不隔心’就是这个意思。”

“可定界镜现在在哪里?”阿依古丽追问。张教授翻开另一卷竹简:“竹简里提到,定界镜曾存放在‘乌孙国东境石屋’,乌孙国东境大概在今天的伊犁河谷一带。不过乌孙国后来西迁,石屋可能被风沙掩埋了。”

穆罕默德当天就带着无人机勘探团队赶往伊犁河谷。河谷两岸的草原上,散落着不少汉代墓葬和遗址,无人机的高清镜头扫过一片被沙丘覆盖的区域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方形石质建筑的轮廓。“这里有座石屋!”团队成员兴奋地大喊,石屋的墙体由花岗岩砌成,屋顶虽已坍塌,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与竹简中“乌孙国东境石屋”的描述完全吻合。

阿依古丽接到消息后,连夜带队奔赴伊犁。站在石屋前,她看着紧闭的石门,门上雕刻的西域各国图腾——乌孙的狼、龟兹的鹰、于阗的玉璧,围绕着中央的中原龙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各国共同议定边界的场景。“石门上有个凹槽,”一名队员发现,“形状像是一面镜子的轮廓。”

穆罕默德试着将之前制作的定界镜复制品(根据竹简描述还原)对准凹槽,只听“咔嗒”一声,石门缓缓打开。石屋内部空无一物,只有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匣盖刻着“汉元始元年,藏定界镜于此,待诸国共护之”。

打开青铜匣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面直径约八十厘米的青铜镜静静躺在其中,镜背刻着精细的西域疆域图,各国边界用金线标注,镜面虽蒙着薄尘,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光泽。“这就是定界镜!”阿依古丽小心翼翼地取出镜子,镜背的疆域图上,还能看到用小刀刻下的细小痕迹,“这些痕迹应该是后来各国调整边界时,在镜背上做的标记,证明定界镜确实被长期使用。”

团队将定界镜运回格尔木后,立刻展开修复和研究。清理镜面时,他们发现镜面下方隐藏着一层透明的水晶层,当阳光透过水晶层照射到镜背的疆域图上,墙面竟然投射出了动态的影像——西域各国的商队沿着边界线往来贸易,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官员在边境哨所议事,生动再现了汉代西域“分疆而不隔心”的繁荣景象。

“这太神奇了!”张教授惊叹,“定界镜不仅是边界的象征,还是记录西域各国和平共处的‘活档案’。水晶层和镜面的组合,相当于古代的‘投影技术’,让后人能直观看到当年的边境景象。”

“西域五镜终于集齐了!”阿依古丽召集联盟成员国代表,在九层妖楼举办“西域五镜文化论坛”。论坛上,她展示了五镜的功能与意义:镇邪镜守护商道、镇妖镜平息水患、西域宝镜抵御风沙、镇域镜统合三道、定界镜划定边界,五镜共同构成了汉代中原与西域共治、共享、共护的文明体系。

伊朗代表看着定界镜的投影影像,感慨地说:“我们波斯波利斯遗址也出土过记载边界协议的石碑,但像定界镜这样,用技术手段记录和平共处场景的文物,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分疆而不隔心’的理念,对今天的国际合作仍有重要意义。”

埃及代表则提议:“既然西域五镜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和平交融,我们不如发起‘世界文明和平信物’倡议,将五镜的故事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可以和谐共处、互学互鉴。”

论坛结束后,“世界文明和平信物”倡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阿依古丽团队制作了西域五镜的数字模型,上传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供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和学校免费使用;他们还与动画公司合作,制作了以五镜故事为主题的动画片《西域五镜传奇》,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的儿童频道播放。

在伊犁河谷的定界镜发现地,团队建立了“西域边界文化公园”,公园内复原了汉代西域各国共同议定边界的场景,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当年的定界仪式,还能在互动屏幕上查询不同历史时期西域边界的变化,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渊源。

公园开放那天,伊犁河谷的各族牧民都赶来参观。一位哈萨克族老人牵着孙子的手,站在定界镜的复制品前,用哈萨克语讲述着草原上流传的边界传说:“以前草原上的部落也会为了牧场争论,但老人们都说,要像古时候那样,坐下来好好商量,不能伤了和气。今天看到这面镜子,才知道老人们的话是有来历的。”

阿依古丽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西域五镜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纽带。未来,还有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秘密等待发掘,还有更多文明对话的故事等待讲述。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罗布泊考古队的消息:“在楼兰古城遗址的一座佛塔下,发现了刻有‘五镜归一,丝路永通’的石碑,碑下似乎有地宫入口……”

阿依古丽握紧手机,目光望向罗布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