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3 / 7)
和意义,阿依古丽团队联合“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员国,发起了“西域四镜文化研究项目”。来自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专家,从考古、历史、文化、技术等多个角度,对四镜进行全方位研究。
埃及的考古专家在金字塔周边的文献中,发现了关于“东方铜镜”的记载,推测汉代西域的铜镜技术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埃及;意大利的专家则在古罗马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上,发现了与西域四镜相似的图腾纹样,证明西域文化对古罗马也产生了影响。
“西域四镜不仅是中原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产物,还对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阿依古丽在联盟的学术会议上说,“它们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生动体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阿依古丽团队决定举办“西域四镜全球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四镜的故事和丝路精神。巡展的第一站选在西安——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博物院的展厅里,西域四镜的复制品(原件因珍贵留在格尔木保护)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中,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四镜流转和归位的动画,吸引了大批观众。
“原来古代中国就与西域有这么深的联系,”一位参观的小学生说,“这些镜子不仅好看,还藏着这么多故事,我以后也要学习文物保护,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巡展的第二站是埃及开罗。在埃及考古博物馆的展厅里,西域四镜与金字塔出土的青铜器物同台展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埃及文化部部长在开幕式上说:“西域四镜和金字塔文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共同见证了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也为今天的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启示。”
巡展期间,阿依古丽还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来自法国的一位私人收藏家,通过联盟联系到她,表示愿意捐赠一批清代的西域文物,其中包括一本记录商队携带西域四镜故事的手稿。手稿中详细描述了清代商队在帕米尔高原发现镜城遗址的经过,以及当地牧民关于四镜的传说。
“这些文物和手稿,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四镜的研究,”阿依古丽说,“它们证明,四镜的故事不仅在汉代流传,还影响了后世的商队和牧民,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巡展结束后,阿依古丽团队回到格尔木,开始筹备“西域四镜归位仪式”。他们按照壁画上的记载,制作了四镜的复制品,计划在九层妖楼的八层石台,重现汉代的四镜归位仪式,邀请沿线国家的代表、文物专家和“小小守护者”共同参与。
仪式举办那天,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人声鼎沸。来自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代表,穿着汉代和本国古代的服饰,捧着四镜复制品,沿着台阶走进九层妖楼。在八层的石台前,代表们依次将四镜复制品放入凹槽,现场响起了悠扬的汉代乐曲,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
“我宣布,西域四镜归位仪式圆满完成!”阿依古丽站在石台前,声音洪亮,“愿西域四镜的精神永远传承,愿丝绸之路的文明永远繁荣!”
仪式结束后,一位来自伊朗的代表握着阿依古丽的手说:“这次仪式让我深受感动,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应该以西域四镜为纽带,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守护人类的文明遗产。”
阿依古丽笑着点头:“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西域四镜和丝绸之路文化,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在这时,艾力局长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勘探报告:“阿依古丽主任,我们在喀什周边的一座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上面提到了‘西域四镜之外,另有一镜,名‘定界镜’,用于划分西域各国边界……’”
阿依古丽接过勘探报告,目光立刻被“定界镜”三个字吸引。她抬头望向远处的昆仑山,心中充满了新的期待——西域四镜之外,竟然还有第五面镜子?定界镜又藏在何处?新的探索,似乎又要开始了。
阿依古丽捏着那份勘探报告,指腹反复摩挲“定界镜”三个字,耳边仿佛又响起汉代竹简上朱砂文字的回响。西域四镜已揭开“守护”“和平”“繁荣”“统合”的谜题,若真有第五面“定界镜”,它承载的“边界共治”意义,或许能补上西域文明交融的最后一块拼图。
她立刻驱车赶往喀什,在艾力局长的陪同下钻进那座刚清理完的汉代古墓。墓室侧壁的彩绘虽已斑驳,却仍能看清西域各国使者与中原官员围坐议事的场景——有人手持一卷竹简,有人捧着一面圆形器物,器物下方的地面刻着清晰的线条,像是疆域边界的标记。“您看这里,”艾力局长指着彩绘角落,“有个模糊的铭文,初步辨认是‘定界镜,分疆而不隔心’。”
张教授带着团队正在墓室中央整理竹简,见阿依古丽进来,立刻递上一份刚释读的竹简:“这卷竹简详细记录了定界镜的用途——汉代西域各国疆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