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5 / 7)

加入书签

的方向。夕阳下,九层妖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指引着新的探索方向。她知道,关于西域五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五镜归一”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地宫深处是否还有更珍贵的文物?新的征程,已在脚下展开。

收到罗布泊考古队消息的当晚,阿依古丽就带着核心团队从格尔木出发。越野车在漆黑的戈壁滩上疾驰,车灯劈开夜色,远处偶尔闪过的风蚀雅丹,像沉默的哨兵立在路边。她攥着手机,屏幕上“五镜归一,丝路永通”八个字反复亮起——这或许是解开西域五镜最终使命的关键,也是这条跨越千年的文化线路,留给今人的最后一道谜题。

抵达楼兰古城遗址时,天刚蒙蒙亮。考古队已在佛塔下围起了保护栏,塔身斑驳的壁画上,依稀能看到商队穿行沙漠的图案。佛塔正下方,一块青灰色石碑半截埋在沙土里,碑面刻着的“五镜归一,丝路永通”字体苍劲,碑座两侧各有一个方形凹槽,尺寸与西域五镜的镜钮完全匹配。

“我们用探地雷达检测过,”考古队队长指着石碑下方,“地宫入口就在碑座正下方,通道约一米宽,保存得比较完整,但通道内有积水和流沙,需要先做加固才能进入。”

阿依古丽蹲下身,指尖拂过石碑上的刻痕:“‘五镜归一’,应该是指将五镜同时放置在碑座的凹槽里,才能打开地宫。这地宫,说不定就是五镜最终的归宿,也是汉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宝藏所在地。”

团队立刻调来防水和加固设备,花了三天时间清理通道内的积水和流沙。当通道终于被打通时,一股带着潮湿泥土气息的凉风从地宫深处涌出,仿佛沉睡千年的秘密即将苏醒。阿依古丽带着穆罕默德、张教授和两名文物修复师,穿着防护装备,沿着狭窄的台阶缓缓走下地宫。

地宫不大,约二十平方米,中央矗立着一个圆形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凹槽,分别对应西域五镜的尺寸。石台周围的墙壁上,绘制着完整的壁画,从西域都护府铸造五镜,到五镜在各国流转,再到各国使者共同将五镜送入地宫,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壁画下方还配有详细的汉文和西域文铭文。

“你们看这里,”张教授指着壁画的最后一幅场景,“五镜放入地宫后,天空出现了彩虹,商队沿着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西域各国百姓载歌载舞,这应该是‘丝路永通’的寓意——五镜归一,并非让它们永久封存,而是象征着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团结一心,共同守护丝绸之路的永久畅通。”

阿依古丽走到石台旁,看着中央的凹槽:“我们把五镜的复制品放进去试试,说不定能触发什么机关,或者看到更多壁画隐藏的内容。”

穆罕默德和文物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将五镜复制品放入凹槽。当最后一面定界镜归位时,地宫突然亮起微弱的光芒——石台下方的地面缓缓打开,露出一个方形的石盒,石盒内放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还有一件巴掌大小的青铜器物,形似微型的丝绸之路地图,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商道线路。

“这是‘丝路通关符’!”张教授激动地展开竹简,“竹简上记载,这件青铜地图是汉代西域都护府颁发的通关凭证,持有它的商队,可以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自由通行,无需缴纳额外赋税。而这卷竹简,是汉代西域各国共同签署的‘丝路和平协议’,约定互不侵扰、互通有无,共同维护商道安全。”

阿依古丽拿起青铜地图,指尖抚过上面的商道线路,从长安到西域,再到中亚、西亚,每一条线路都清晰可见:“这才是五镜归一的真正意义——五镜是精神象征,而通关符和和平协议,是实实在在的合作见证。汉代的先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和平、开放、共赢的丝绸之路体系。”

团队将石盒、竹简和青铜地图小心取出,带回格尔木进行修复和研究。经过技术处理,竹简上的文字全部清晰显现,除了和平协议,还记录了汉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规则、商队保护措施、文化交流制度等,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运营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资料。

而那件青铜地图,经过扫描发现,其内部中空,装有细小的铜珠,晃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商队在夜间行进时,用来辨别方向的工具,铜珠的声响还能起到联络同伴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五镜归一”和丝绸之路和平协议的故事,阿依古丽团队在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喀什老城、伊犁河谷、楼兰古城遗址分别建立了“丝路和平文化展区”,通过实物展示、壁画复原、VR体验等方式,生动再现汉代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共同守护丝绸之路的历史。

展区开放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一位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在参观后说:“汉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和平合作的典范。五镜归一和和平协议,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对今天的国际合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新时代丝路和平倡议”,邀请沿线国家共同签署《丝绸之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