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章 尸易无限(177)(1 / 7)

加入书签

2056年的春天,阿依古丽刚结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首次理事会,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喀什的特殊来信。信是喀什地区文物局局长艾力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急切——西昆仑山深处发现一处疑似汉代西域古国的遗址,出土的陶器纹样与九层妖楼的图腾高度相似,但遗址地处偏远、气候恶劣,且存在严重的风化风险,急需专业团队支援。

阿依古丽握着信纸,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吴老狗留下的青铜刀。西昆仑山,这个只在古籍中见过的名字,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她立刻召集联盟核心团队,打开“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调出喀什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料——屏幕上,西昆仑山的卫星地图显示,遗址位于昆仑山脉支脉的峡谷中,周围是无人区,唯一的通路是一条蜿蜒的牧道,冬季积雪封山,夏季又常有山洪。

“我们必须去,”阿依古丽指着屏幕上的遗址坐标,语气坚定,“如果这里真与九层妖楼有关,或许能解开汉代西域古国与中原交流的关键谜题。而且遗址风化严重,多等一天,就多一分永久损失的风险。”

团队里的埃及考古专家穆罕默德立刻响应:“我跟你去!正好可以对比昆仑山遗址与金字塔周边遗址的风化防护技术,说不定能找到更适合高原的保护方案。”意大利的文物修复师索菲亚也举手:“我带上最新的便携式AI修复设备,现场就能对出土文物做应急保护。”

一周后,阿依古丽带着由中国、埃及、意大利三国专家组成的12人团队,从格尔木出发,驱车前往喀什。抵达喀什后,艾力局长早已等候在车站,他手里捧着一个木盒,打开后是几片破碎的红陶片,陶片上刻着的螺旋纹,与九层妖楼七层图腾墙上的纹样几乎一模一样。“这是当地牧民在峡谷里捡到的,”艾力说,“我们初步勘探发现,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夯土建筑遗迹,还出土了少量青铜器物,推测是祭祀或行政中心。”

第二天清晨,团队换乘越野车,沿着叶尔羌河的支流向昆仑山深处进发。车窗外,戈壁渐渐被低矮的灌木丛取代,再往前,便是裸露的岩层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行驶四个小时后,车辆无法再前进,团队只能背着设备,徒步沿牧道向上攀登。海拔越来越高,空气愈发稀薄,索菲亚走得气喘吁吁,穆罕默德一边帮她分担背包,一边笑着说:“这比在沙漠里挖金字塔还累,但也更刺激——说不定我们能发现比罗马斗兽场更震撼的遗迹。”

傍晚时分,团队终于抵达遗址所在的峡谷。夕阳下,几处残存的夯土墙突兀地立在乱石中,墙体上的风化痕迹清晰可见,部分墙面已经坍塌,露出里面混合着红柳枝的夯土——这与九层妖楼的建筑工艺如出一辙。阿依古丽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墙面,指尖触到粗糙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工匠们的温度。

“先搭建临时保护棚,”阿依古丽站起身,对团队说,“今晚做好设备调试,明天一早开始系统性勘探。”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顶着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对遗址进行了初步勘探。他们在遗址中心发现了一处方形的祭祀台,台面散落着破碎的陶片和动物骨骼,祭祀台下方的土层中,还出土了一枚残缺的汉代五铢钱。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一处坍塌的墙体下,索菲亚用便携式扫描仪发现了一块保存相对完好的丝绸残片,残片上绣着的云纹,与九层妖楼出土的汉代织锦纹样风格一致。

“这绝对不是巧合,”阿依古丽拿着丝绸残片,激动地对团队说,“九层妖楼、西昆仑山遗址,还有之前发现的汉代驿站,这三者很可能是汉代西域一条重要文化线路上的节点,共同见证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融合。”

就在团队准备深入勘探时,天气突然变了。乌云迅速笼罩峡谷,狂风卷着碎石呼啸而过,艾力局长神色凝重地说:“这是暴雨的前兆,峡谷里容易发生山洪,我们必须尽快撤离。”

团队只能紧急收拾设备,冒着越来越大的风雨向山下转移。走到半山腰时,山洪果然暴发,浑浊的洪水裹挟着石块冲下来,挡住了去路。阿依古丽看着湍急的水流,心里惦记着遗址里的文物:“祭祀台还没做应急加固,丝绸残片也只做了初步处理,要是被洪水冲了怎么办?”

穆罕默德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担心,我们已经在遗址周围设置了临时排水渠,而且重要文物都已经带回临时营地。等天气好转,我们再回来。”

回到喀什后,阿依古丽立刻将勘探成果上传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并邀请国内的西域史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专家们通过分析陶片纹样、五铢钱年代和丝绸残片的工艺,一致认为西昆仑山遗址极有可能是汉代西域“蒲犁国”的遗存,而蒲犁国正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古国,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贸易和文化往来。

“如果能证实这一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西域史教授在视频会议中说,“就能填补丝绸之路南道与九层妖楼所在的北道之间的文化交流空白,证明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和文化影响,远比我们之前认知的更广泛。”

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