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5 / 7)
石碑修复的难度很大,”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石碑修复材料、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瓷器成分分析仪,先用扫描仪记录石碑的字迹,再用修复材料拼接断裂部分;瓷器的年代和产地检测,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也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文莱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文莱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旧码头遗址。那里的气候炎热潮湿,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晒、防蚊装备和应急药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三保垄郑和清真寺遗址的青花瓷照片、马六甲港的文物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石碑修复胶水、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瓷器成分分析仪。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爪哇岛到加里曼丹岛,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的足迹都记录下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友谊之路,每一块石碑、每一件瓷器,都在诉说着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的故事。文莱旧码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可能会为郑和下西洋的外交行程提供新的证据,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修复好石碑,保护好文物,让这段辉煌的历史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文莱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加里曼丹岛的热带雨林,远处的斯里巴加湾市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文莱旧码头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与文莱友好交流的传说印记,有明代中国与文莱往来的潜在证据,也有石碑修复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文莱国际机场,远处的旧码头遗址在文莱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斯里巴加湾市旧码头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文莱国际机场时,正午的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将地面映照得格外明亮,远处的文莱河像一条碧绿色的绸带,缠绕着斯里巴加湾市的建筑群。林野背着装有石碑修复材料、高分辨率扫描仪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热带花卉香气的暖风——文莱的气候比想象中更温润。文莱国家博物馆的阿卜杜勒馆长举着“中文海上丝路遗址考古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快步走来。
阿卜杜勒馆长穿着一件白色的传统长袍,笑容温和,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文莱!旧码头遗址的石碑是上周在清理河道淤泥时发现的,断裂成了三块,上面的汉字大部分已经模糊,但能隐约看到‘郑和’‘永乐’的字样,我们尝试过修复,却担心损坏石碑,只能暂时停工。还有那些明代瓷器碎片,散落在石碑周围,我们推测是当年船队留下的,就是不知道具体年代。”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文莱,郑和会王,碑载其事”的页面,上面用铅笔勾勒着疑似石碑的轮廓:“阿卜杜勒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明史》记载郑和访问文莱时,曾与国王共同立下石碑,记录友好往来。那些瓷器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风格?”
阿卜杜勒馆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勾勒图,连连点头:“和我们发现的石碑形状很像!瓷器碎片也有类似的‘缠枝莲纹’,只是磨损得厉害。旧码头遗址在明代就是文莱的重要港口,郑和船队停靠在这里时,肯定与当地人有过频繁交流,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咱们先去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发现过程。”
坐上去旧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斯里巴加湾市风光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九重葛开着鲜艳的花朵,金色圆顶的清真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莱河上的游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当地人在街边的咖啡馆小坐。阿卜杜勒馆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旧码头遗址,现在看起来是河岸公园,其实地下埋着当年的码头石基和大量文物,这次的石碑和瓷器就是在公园的河道边发现的。”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高分辨率扫描仪能捕捉石碑上的微弱刻痕,通过图像还原技术看清模糊的汉字;石碑修复材料是特制的环氧树脂,强度高且可逆,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青铜罗盘则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帮咱们确定文物与郑和船队的关联。到了修复室,咱们先扫描石碑,再制定修复方案。”
下午两点,车队抵达文莱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室位于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室内恒温恒湿,专门用于珍贵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阿卜杜勒馆长领着林野和苏晓走进修复室,指着工作台上的三块石碑残片说:“这就是发现的石碑,材质是花岗岩,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刻痕里还嵌着淤泥,咱们清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准备工作。苏晓将高分辨率扫描仪的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林野则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表面的浮尘。扫描仪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