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4 / 7)
约600年,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
“是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苏晓兴奋地喊道,“这证明这块瓷片确实是郑和时期的文物,很可能是船队留在当地的!”
林野则拿起那枚铜钱,用软布轻轻擦拭表面的泥土。铜钱虽然有些锈蚀,但“永乐通宝”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他用金属检测仪检测铜钱,确定为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货币,与郑和船队携带的铜钱完全一致。“这枚铜钱进一步证明,这些文物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林野说,“当年船队可能在这里与当地人交易,不小心遗失了这些瓷器和铜钱。”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郑和清真寺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工作。他们用文物防霉剂对所有青花瓷碎片进行了防霉处理,再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成功拼合出2件完整的青花碗和1件青花盘,碗盘上的纹饰完整清晰,色彩依然鲜艳;用中性除锈剂对金属片进行除锈,露出里面的金属本色——原来是三块船舶配件,形状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舶配件完全一致;还在遗址周围挖掘了探沟,发现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2枚“宣德通宝”铜钱,进一步丰富了文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清理探沟时,苏晓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砖块,砖块虽然已经风化,但刻痕依然能辨认——是几个简单的汉字“大明宣德五年”。“宣德五年正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苏晓激动地说,“这进一步证明这些文物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砖块上的年份为咱们的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坐标。”
离开三保垄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5名队员使用土壤湿度检测仪、文物防霉剂和金属除锈设备,还为出土的文物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建议将文物转移到恒温恒湿的展厅保存,避免热带雨林的潮湿环境继续侵蚀。拉赫曼所长代表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印尼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还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码头遗迹的勘探工作。
“谢谢你们把这么先进的技术带到印尼,”拉赫曼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是印尼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印尼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计划在郑和清真寺旁边建一个‘郑和遗迹展厅’,把这些文物和你们数据库里的数字模型一起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咱们两国的悠久友谊。”
离开三保垄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马六甲港也是郑和船队在东南亚的重要停靠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网络。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三保垄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数据、船舶配件照片、刻字砖块的图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友好印记”专题页面,用中、印尼、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热带雨林环境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文物防霉、金属除锈和土壤湿度控制的方法,为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东南亚各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勘探和保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与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合作,计划明年在雅加达举办“郑和与东南亚友好交流展”,展出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文物和数据库中的数字模型,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尼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印尼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当地关于郑和的民间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不少中国网友则表示想来三保垄看看郑和清真寺,感受当年的友好氛围。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文莱的合作邀请。
“文莱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斯里巴加湾市‘旧码头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加里曼丹岛的重要港口,传说郑和船队曾在这里与文莱国王会面,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一块带有汉字的石碑,但石碑已经断裂,字迹模糊不清,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修复石碑,还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文莱旧码头的老照片,旁边写着“斯里巴加湾,郑和会王,碑瓷为证”:“爷爷早就关注过文莱的考古情况!《明史·外国传》里记载郑和曾访问文莱,与当地国王建立友好关系,要是能修复那块石碑,说不定能找到当年交流的文字证据,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录。”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青花盘,还有一块断裂的石碑,石碑上隐约能看到几个汉字的轮廓。“文莱的旧码头遗址文物种类丰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