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6 / 7)

加入书签

动后,激光束缓缓扫过石碑残片,屏幕上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刻痕图像——虽然大部分字迹依然模糊,但“大明永乐十一年”“郑和”“文莱国王”等字样隐约可辨。

“能看清关键信息!”苏晓兴奋地说,“永乐十一年正好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这进一步证明石碑就是当年郑和与文莱国王共同立下的!咱们接下来用图像还原技术,把模糊的字迹修复出来。”

林野则将一块青花瓷碎片放在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检测台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瓷片胎土成分与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一致,釉料中检测出“苏麻离青”的成分,年代距今约600年,与石碑的年代完全吻合。“是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林野说,“这些瓷片和石碑出自同一时期,肯定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文物修复室展开了系统的石碑修复和文物检测工作。他们先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石碑残片表面的水垢,再用细棉签清理刻痕里的淤泥,确保每一处细节都不被损坏;然后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残片进行全方位扫描,通过图像还原技术,成功修复出石碑上的大部分文字——内容记载了永乐十一年郑和访问文莱,与文莱国王达成贸易共识,双方承诺友好往来的史实,与《明史》的记载完全一致。

在石碑修复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三块残片的断裂处有明显的拼接痕迹,通过调整拼接角度,正好能组成一块完整的石碑,石碑顶部还刻有祥云图案,底部则刻着文莱的传统纹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这块石碑太珍贵了!”阿卜杜勒馆长看着修复后的石碑,激动地说,“它不仅是文莱的国宝,更是中文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与此同时,苏晓对遗址出土的瓷器碎片进行了全面检测和拼接,成功拼合出3件完整的青花碗和2件青花盘,碗盘上的纹饰完整清晰,其中一件青花盘上还刻着“大明官窑”的字样,进一步证明了瓷器的皇家属性。林野则在旧码头遗址的河道边挖掘了探沟,发现了5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和少量的丝绸纤维残体,丝绸纤维经检测为桑蚕丝,与中国明代丝绸一致。

离开文莱前,林野和苏晓帮助文莱国家博物馆建立了文物修复实验室,培训了4名文物修复师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和石碑修复技术,还为修复后的石碑和瓷器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建议将石碑放在恒温恒湿的防弹玻璃展柜中,避免外界环境对文物造成损坏。阿卜杜勒馆长代表文莱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文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莱与中国的悠久友谊。我们计划在旧码头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公园’,把修复后的石碑和瓷器放在公园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离开文莱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尼拉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马尼拉港也是郑和船队在东南亚的重要停靠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文莱旧码头遗址的石碑扫描图像、明代青花瓷高清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外交印记”专题页面,用中、文、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石碑修复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石碑清理、扫描、拼接和修复的方法,为东南亚地区的石碑类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文化遗产界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学习石碑修复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文莱旧码头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推动中文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文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文莱网友在留言中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还有人上传了自己拍摄的旧码头遗址照片,希望能通过数据库了解更多文物的历史;不少中国网友则表示想来文莱参观“郑和文化公园”,感受当年的友好氛围。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澳大利亚的合作邀请。

“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达尔文港‘卡卡杜湾水下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半球的疑似站点,最近在水下发现了少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还有疑似木质船舶构件的残骸,但水下环境复杂,有大量的珊瑚礁和暗流,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确定文物的分布范围,还能检测瓷器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用钢笔写着“达尔文港,疑似明瓷,南半球丝路”,旁边还贴着一张从古籍中复印的航线图:“爷爷早就关注过澳大利亚的考古情况!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