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3 / 7)
p>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月尾岛宋代商船残骸的3d模型、长崎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文物防霉剂、金属除锈设备、土壤湿度检测仪和防蛇装备。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东亚的朝鲜半岛到东南亚的爪哇岛,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都串联成网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友谊之路,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的故事。三保垄港的考古发现,可能会为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行程提供新的证据,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保护好这些文物,让这段辉煌的历史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印度尼西亚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爪哇海,远处的三保垄港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三保垄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在爪哇岛的传说印记,有明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流的潜在证据,也有热带雨林环境下文物保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三宝垄国际机场,远处的郑和清真寺在热带雨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三保垄港郑和清真寺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三宝垄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被热带雨林的枝叶过滤,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香和淡淡的海水气息。林野背着装有土壤湿度检测仪、文物防霉剂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拉赫曼所长举着“中印尼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印有巴迪克花纹的短袖衬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笑容却格外热情,用带着印尼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印尼!郑和清真寺遗址上周在扩建停车场时,挖出了一批明代瓷器碎片和一枚铜钱,还有几块生锈的金属片,但热带雨林的土壤太潮湿,瓷器碎片已经开始长霉,金属片也锈得看不清形状,我们正发愁怎么处理,你们的设备可算救急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三保垄,郑和留痕,瓷钱为证”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郑和清真寺的老照片:“拉赫曼所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郑和船队曾在爪哇岛停留,《瀛涯胜览》里还记载郑和与当地首领友好交流的场景。那些瓷器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风格?”
拉赫曼所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手绘纹饰,连连点头:“太像了!遗址里的瓷器碎片也有这种‘缠枝莲纹’和‘海水江崖纹’,和我在雅加达国家博物馆看到的明代瓷器几乎一样。郑和清真寺是当地人为纪念郑和修建的,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印尼友好的象征,现在能找到当年的文物,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临时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发掘时的趣事。”
坐上去郑和清真寺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三保垄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芒果树结满了金黄的果实,彩色的巴迪克布料在街边摊位上随风飘动,偶尔能看到穿着纱笼的当地人在路边向过往车辆微笑。拉赫曼所长指着远处一片绿色的建筑群说:“那就是郑和清真寺,周围的热带雨林里还保留着当年的码头遗迹,只是被植被覆盖,很难找到具体位置。咱们这次发现文物的地方,就在清真寺西侧的停车场,离码头遗迹应该不远。”
林野掏出土壤湿度检测仪,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检测仪能快速测量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还能分析文物的霉变程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金属片的除锈工作,用咱们带的中性除锈剂就能解决。到了遗址,咱们先去看那些文物,再检测周围的土壤,确定文物的保存环境。”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郑和清真寺遗址。遗址外围用橙色的隔离带围了起来,几名印尼考古队员正穿着雨衣在雨中清理文物——热带雨林的雨季来得突然,细密的雨丝不断落在遗址上,给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拉赫曼所长指着隔离带内的一个土坑说:“文物就是在这个坑里发现的,我们已经用塑料布把坑盖起来了,但土壤里的湿气还是很重。”
林野和苏晓穿上雨衣,跟着拉赫曼所长走进隔离带。土坑深约1.5米,坑底铺着一层塑料布,上面放着十几个用密封袋装好的文物——有青花瓷碎片、一枚铜钱,还有三块不规则的金属片。拉赫曼所长打开一个密封袋,取出一块青花瓷碎片:“你们看这块碎片,上面的花纹还很清晰,就是霉斑太多了。”
苏晓立刻戴上无菌手套,接过瓷片,用文物防霉剂轻轻喷洒在霉斑处,再用软毛刷小心擦拭。几分钟后,霉斑渐渐消退,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清晰地显露出来。她将瓷片放在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检测台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瓷片胎土成分与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一致,釉料中检测出“苏麻离青”的成分,年代距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