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2 / 7)

加入书签

存完好度达60%;在船舱内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总数超过200件,涵盖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等多个窑口,其中一件青瓷盘上刻着“高丽王使用”的字样,证明这些瓷器是专门运往高丽的贡品;还在船尾发现了一块带有铭文的木牌,铭文虽被海水侵蚀,但通过高清图像还原,能看清“大宋元丰三年,泉州造”的字样——元丰三年是北宋神宗时期,泉州是宋代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进一步确定了商船的建造年代和产地。

在探测的第五天,水下机器人在船舱深处发现了一个木质的货箱,货箱内装着几十匹碳化的丝绸残体。苏晓用机器人的取样器采集了一小块丝绸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发现,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染料成分是宋代常用的红花和靛蓝,与中国宋代丝绸的材质和染色工艺完全一致。

“这些丝绸和瓷器,就是宋代中韩贸易的直接证据,”苏晓拿着检测报告对金敏哲馆长说,“商船从泉州出发,载着瓷器和丝绸前往高丽,可能因为遇到风暴沉没在月尾岛附近海域,这些文物保存到现在,成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段的宝贵资料。”

离开仁川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建立了水下商船残骸数据库,将探测到的船体结构数据、瓷器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录入系统,还培训了四名韩国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防水型青铜罗盘。金敏哲馆长代表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韩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让我们看清了这艘宋代商船的真面目。这艘商船不仅是中韩两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计划明年联合中国考古团队,对商船残骸进行小规模打捞,将部分文物展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悠久的贸易史。”

离开仁川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日本的长崎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崎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少量的宋代青花瓷碎片和铜钱,证明长崎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东亚的重要节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亚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月尾岛宋代商船残骸的3d模型、瓷器高清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东亚贸易枢纽”专题页面,用中、韩、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低能见度低温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调试、低温防护装备的使用和文物信号识别方法,为东亚地区的低温、低能见度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东亚史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日本、朝鲜等国的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段遗址的勘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月尾岛水下宋代商船残骸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推动中韩两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韩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韩国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潜入”海底观看商船残骸,还有中韩两国的历史学者联系他们,希望能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开展学术研究。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邀请。

“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三保垄港‘郑和清真寺遗址’附近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传说中郑和船队在爪哇岛的停靠地,最近在清真寺周围的土壤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铜钱,还有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金属器物,但遗址位于热带雨林边缘,土壤潮湿,文物容易发霉腐朽,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检测文物的年代和产地。”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三保垄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三保垄,郑和驻跸,寺旁遗珍”:“爷爷早就研究过三保垄港!传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爪哇岛停留,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三保垄港和郑和清真寺,要是能在这里找到明代文物,就能证实这个传说,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东南亚航线图。”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明代的青花瓷碗、永乐通宝铜钱,还有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金属片的形状疑似船舶配件。“三保垄港的遗址位于热带雨林边缘,高温高湿的环境对文物保存很不利,瓷器容易风化,金属器物容易锈蚀,”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文物防霉剂、金属除锈设备和土壤湿度检测仪,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青铜罗盘也能检测瓷器和金属器物的年代,帮咱们确定文物是否与郑和船队有关。”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印度尼西亚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印度尼西亚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三保垄港遗址。那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蚊虫和毒蛇,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蚊药、防蛇装备和急救药品,注意安全。”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