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5章 尸易无限(160)(1 / 7)

加入书签

飞机降落在仁川国际机场时,清晨的海风带着黄海特有的微凉,远处的月尾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海面上的渔船正缓缓驶向远方。林野背着装有保暖潜水服、水下加热设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的金敏哲馆长举着“中韩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冲锋衣,头发略有些花白,笑容温和,用流利的中文说:“欢迎来到韩国!月尾岛水下遗址上周有了重大发现,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在海床10米深处检测到了大面积的木材信号,还有散落的瓷器碎片,疑似中国宋代商船残骸,但水下能见度不足2米,水流还带着暗流,普通探测根本看不清,你们的专业设备可算来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仁川港,宋商往来,瓷木为证”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宋代商船的线描图:“金馆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宋代中韩海上贸易,《高丽史》里还记载过中国商船到仁川港贸易的场景。那些木材信号的范围大吗?能不能判断是不是商船的船体结构?”

金敏哲馆长接过笔记本,看着线描图连连点头:“信号范围大概有20平方米,很可能是完整的船体!月尾岛在宋代就是朝鲜半岛重要的贸易港,中国的瓷器、丝绸从这里运往高丽,高丽的人参、铜器也从这里运往中国,要是能确定这是宋代中国商船,就能填补中韩海上贸易的实物空白。咱们先去博物馆的临时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勘探过程。”

坐上去月尾岛的汽车,车窗外的仁川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樱花树虽未开花,枝头却已冒出嫩绿的新芽,远处的黄海波光粼粼,偶尔能看到集装箱码头的起重机在忙碌。金敏哲馆长指着窗外说:“月尾岛原本是个独立的小岛,后来因为填海造陆和大陆连在了一起,水下遗址就在岛西南侧的海域,那里当年是商船停靠的天然港湾,现在因为泥沙淤积,成了浅海区域。”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月尾岛方向:“我们的水下机器人装有高功率探照灯和高清摄像头,能在低能见度环境下拍摄清晰画面;青铜罗盘能穿透泥沙,精准检测木材和瓷器的年代与材质;保暖潜水服和水下加热设备也能应对低温海水,保证咱们的水下工作安全。到了遗址,咱们先让机器人下潜探测,确定商船残骸的完整度,再制定后续的清理和保护方案。”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月尾岛水下遗址的临时工作站。工作站设在海边的一栋白色小楼里,窗外就是探测海域,几名韩国考古队员正在调试水下设备。金敏哲馆长领着林野和苏晓来到监控室,指着屏幕上的海域地图说:“红色标注的就是探测到木材信号的区域,咱们的机器人之前下潜过三次,只拍到了模糊的木材轮廓,没能看清细节。”

林野和苏晓立刻开始调试带来的水下机器人。苏晓将宋代木材和瓷器的信号数据输入机器人的探测系统,林野则检查机器人的探照灯、摄像头和推进器,确保设备能在低温、低能见度的海水中正常工作。半小时后,调试完成,水下机器人被吊车吊入海中,缓缓向探测区域下潜。

通过监控屏幕,能看到机器人下潜到10米深度时,周围的海水变得浑浊,能见度不足2米。林野打开机器人的高功率探照灯,光束穿透海水,照亮了前方的海床——一片黑色的木材轮廓渐渐显露出来,周围散落着白色的碎片。

“找到了!”苏晓激动地喊道,“是商船残骸!你们看海床上的木材,是船体的底板结构,周围的白色碎片应该是瓷器!”

林野操控机器人缓慢靠近残骸,探照灯的光束将木材照亮,能清晰看到木板之间的榫卯结构——是宋代商船常用的“鱼鳞榫”,与泉州湾宋代古船遗址出土的船体结构完全一致。机器人的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拨开木板旁的泥沙,一块带有蓝色花纹的瓷片显露出来,通过高清摄像头能看清瓷片上的“缠枝莲纹”,是宋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纹饰。

“是宋代的商船和青花瓷!”林野说,“木材的榫卯结构和瓷器的纹饰都证明,这就是一艘宋代中国商船的残骸!”

金敏哲馆长凑到屏幕前,看着清晰的画面,兴奋地说:“太不可思议了!这是韩国第一次发现完整的宋代中国商船残骸,对研究中韩海上贸易史太重要了!机器人能不能再深入探测一下,看看船舱里有没有更多文物?”

林野操控机器人沿着船体轮廓移动,探照灯的光束照亮了一处凹陷区域——是商船的船舱!船舱内堆满了泥沙,隐约能看到白色的瓷器轮廓。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挖开表层泥沙,一件件完整的宋代瓷器渐渐显露出来——有青花瓷碗、青瓷盘、白瓷瓶,还有几枚宋代的“元丰通宝”铜钱。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带领韩国考古队员,用水下机器人对月尾岛水下商船残骸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记录。他们通过机器人的高清摄像头,绘制出了商船残骸的完整结构图——船体长度约25米,宽度约6米,是宋代典型的“福船”型制,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