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尸易无限(158)(3 / 7)
、潜水服、急救箱一一装进背包:“从南亚大陆到印度洋岛国,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完整还原了。爷爷他们当年可能也没想到,几十年后,咱们能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把他们考证的传说变成实实在在的文物证据。”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马尔代夫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印度洋像一块无边无际的蓝宝石,远处的马尔代夫群岛像一串珍珠散落在海面上。林野看着手里的马累古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珊瑚礁下的明代船舶残骸,有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航行的关键证据,也有水下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马累国际机场,远处的马累古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珊瑚礁在海水中勾勒出深浅不一的蓝色轮廓。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马累古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马累国际机场时,正午的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将印度洋的海水映照得如同碎钻般闪耀。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水下信号检测仪和专业潜水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海盐气息的热风——马尔代夫的热带气候比想象中更炽热。远处的码头上,几艘白色的快艇正随着海浪轻轻晃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的穆罕默德局长举着“中马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挥手。
穆罕默德局长穿着一身浅蓝色的海岛服,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马尔代夫!马累古港的‘北礁区’上周有了新发现,当地潜水员在珊瑚礁缝隙中看到了几块黑色的木板,还有白色的瓷片,疑似明代船舶残骸,但珊瑚礁地形太复杂,水下有暗流,我们的队员几次下去都没能靠近,你们的专业潜水装备和水下检测技术可太关键了。”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画着珊瑚礁航线图的那一页:“穆罕默德局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推测,郑和船队经过马尔代夫时,会在珊瑚礁区停靠补充淡水,这些木板和瓷片说不定就是当年船队留下的。北礁区的珊瑚礁有没有具体的范围?水下暗流的情况严重吗?”
穆罕默德局长接过笔记本,指着图上的标记说:“和我们掌握的北礁区范围几乎一致!北礁区有一片约2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群,潜水员发现文物的位置在礁群中部,那里的暗流早上较弱,下午会变强,咱们只能在上午9点到11点这两个小时下水工作。现在离明天的窗口期还有时间,咱们先去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尝尝马尔代夫的椰子蟹和金枪鱼沙拉。”
坐上去工作站的快艇,海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蓝色的海水在船尾划出白色的浪花。沿途的马尔代夫小岛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散落在印度洋上,岛上的茅草屋和白色沙滩相映成趣。穆罕默德局长指着远处一片暗蓝色的海域说:“那就是北礁区,水下珊瑚礁的高度不一,最高的离海面只有1米,船舶很容易触礁,当年很多古代商船都在这里出过事,说不定还有其他时期的文物。”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近船舷的海水,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的木材信号:“即使在船上,也能检测到水下的木材信号,明天下去后,咱们先用检测仪大范围扫描,确定残骸的具体位置,再小心清理周围的珊瑚礁,避免损坏文物。”
抵达北礁区附近的临时工作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工作站是几间建在沙滩上的木屋,旁边的仓库里存放着潜水装备和考古工具。穆罕默德局长领着大家参观工作站,指着墙上的潜水安全守则说:“明天下水前,咱们会先进行安全培训,每个潜水小组配备两名队员,一名负责检测,一名负责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野和苏晓就开始准备潜水装备。他们穿上潜水服,检查氧气瓶、水下通讯设备和水下信号检测仪,确保每一件装备都能正常工作。上午8点半,潜水小组乘坐快艇抵达北礁区,穆罕默德局长和两名马尔代夫潜水员也一同前往,负责在水面接应和记录。
“水下能见度约15米,暗流速度0.5米\/秒,适合潜水,”穆罕默德局长通过水下通讯器说,“我已经在发现文物的区域做好了浮标标记,你们顺着浮标下去就能找到。”
林野和苏晓戴好潜水镜,依次跳入水中。冰冷的海水瞬间包裹住身体,阳光透过水面,在水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在周围绽放,热带鱼群在珊瑚间穿梭。林野打开水下信号检测仪,顺着浮标指引的方向缓慢下潜,当检测仪靠近一块巨大的珊瑚礁时,屏幕上的信号突然变强——木材的特征波形清晰可见,还有瓷器的信号叠加。
“找到残骸了!”林野通过通讯器对苏晓说,“在前方5米处的珊瑚礁缝隙中,信号很强,应该是一艘完整的船舶残体。”
苏晓立刻游了过去,果然看到珊瑚礁缝隙中露出几块黑色的木板,木板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海藻,部分区域还缠着海螺壳;木板旁边的沙地上,散落着几块白色的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隐约能看到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