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尸易无限(158)(4 / 7)
色的花纹。苏晓小心翼翼地用潜水铲拨开木板上的海藻,露出里面的榫卯结构——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古里港发现的木船残体结构完全一致。
林野将水下信号检测仪的探头贴近木板,屏幕上显示出详细数据:木材为明代常用的铁力木,距今约600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吻合;周围沙地上的瓷片信号显示为明代青花瓷,染料成分是“苏麻离青”,属于永乐年间的官窑瓷器。
“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船舶残体!”林野兴奋地说,“还有永乐官窑青花瓷,这肯定是郑和船队的船只!”
苏晓立刻用水下相机拍摄木板和瓷片的照片,还采集了一小块木材样本和瓷片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由于水下工作时间有限,两人在记录完文物位置和基本信息后,便顺着浮标返回水面。
回到工作站,林野和苏晓立刻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测。木材样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约610年,正好是永乐年间;瓷片样本的青花成分分析证明是“苏麻离青”,与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
“这是马尔代夫首次发现明代郑和船队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看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咱们明天继续下水,扩大搜索范围,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文物,还原当年船队停靠的场景。”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上午的窗口期下水工作。他们在北礁区的珊瑚礁缝隙中,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船舶残体——包括桅杆残段、船舵碎片和大量的船钉,还清理出30多块明代青花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完整保留着“永乐年制”的底款。在残骸附近的沙地上,他们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
“这些文物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在马尔代夫的北礁区停靠过,”林野拿着铜钱对穆罕默德局长说,“这艘船可能是因为触礁沉没,船上的货物散落在珊瑚礁区,成为了今天的重要文物。”
在水下工作的第五天,林野和苏晓在残骸的船舱位置,发现了一个用藤条编织的箱子,箱子里装着几块已经碳化的丝绸残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箱子带回水面,在实验室中打开后,用丝绸纤维检测仪检测发现,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染料成分是明代常用的红花和茜草,进一步证明了这艘船的中国属性。
离开马尔代夫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四名潜水员使用水下信号检测仪和文物采集技术,还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和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记录,制作了详细的文物分布图。穆罕默德局长代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马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发现这么珍贵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申请国际水下考古项目,邀请中国的专家团队再来马尔代夫,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进行整体发掘,让更多人了解马尔代夫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离开马尔代夫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亭可马里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亭可马里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印度洋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数据、青花瓷片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中转港”专题页面,用中、马、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珊瑚礁区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信号检测、文物采集和保护的方法,为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水下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水下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水下遗址的勘探和发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马尔代夫北礁区船舶残体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下候选遗址,推动水下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马尔代夫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潜入”北礁区观看船舶残体,还有学校老师希望能将这些文物资料用于历史教学。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也门的合作邀请。
“也门国家考古总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亚丁港‘旧城区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包括瓷器、丝绸和铜钱,但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定,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