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5 / 6)
贴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块模糊的石碑残片,旁边写着“加勒港,郑和碑,汉梵双语”,她指着照片对普拉萨德所长说:“我爷爷几十年前就搜集过这块石碑的资料,他推测石碑上有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咱们这次一定要找到它,还原这段历史。”
坐上去加勒港的汽车,车窗外的斯里兰卡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茶园泛着翠绿,穿着彩色纱丽的妇女在田间劳作,偶尔能看到古老的佛塔矗立在山坡上。普拉萨德所长指着远处的海岸线说:“加勒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代的时候,这里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停靠地,船队在这里补给淡水和粮食,还与当地的国王进行贸易,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换取斯里兰卡的宝石和香料。”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加勒港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花岗岩的具体位置和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是否有裂缝或损坏。到了遗址,咱们先划定检测区,用罗盘精准定位,再开始清理沙土,避免盲目挖掘损坏石碑。”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加勒港旧港码头遗址。遗址位于加勒古城的海边,大部分区域被厚厚的沙土覆盖,几处露出地面的石质码头残体依稀可见,几名斯里兰卡考古队员正在用铁锹清理表层沙土。普拉萨德所长指着一片被黄色警戒线围起来的区域说:“就是这里,地质雷达检测到的花岗岩物体就在这个区域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警戒线内开始密集检测。当罗盘靠近区域中心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花岗岩特征波形,还能检测到石碑的大致深度——约2.5米,石碑整体完整,没有明显的裂缝。
“找到了!”林野兴奋地喊道,“石碑在地下2.5米处,整体完整,没有损坏!咱们现在可以开始清理沙土,注意要分层清理,避免沙土塌方损坏石碑。”
普拉萨德所长立刻安排队员搭建临时遮阳棚,准备清理工具。苏晓蹲在检测点旁边,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沙土,边清理边记录深度:“咱们每清理30厘米就停下来,用罗盘重新检测,确保不偏离石碑的位置。沙土很松软,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踩塌清理出来的坑。”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斯里兰卡考古队员进行了系统的沙土清理。他们用小铲子和毛刷小心地分层清理,每清理一层就用青铜罗盘重新定位,确保始终朝着石碑的方向推进。第三天下午,当清理到2.3米深时,一块灰色的花岗岩边缘终于显露出来。
“是石碑!”苏晓激动地喊道,“大家小心,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不要碰到石碑。”
队员们立刻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周围的沙土。随着沙土逐渐被清理掉,石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约1.5米高、0.8米宽,碑身上隐约能看到刻痕。当石碑完全显露出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碑身上果然刻着两种文字,左侧是汉文,右侧是梵文,虽然部分文字被沙土覆盖,但“永乐七年”“郑和”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是郑和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上面写着‘永乐七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途经加勒,与当地国王友好往来,立此碑为证’,太珍贵了!这是斯里兰卡发现的第一块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填补了历史空白。”
林野用青铜罗盘再次检测石碑:“石碑整体完整,没有裂缝,但表面有一些风化痕迹,咱们需要做加固处理,再用防水布覆盖,避免海风和雨水进一步侵蚀。等加固完成后,咱们可以用3d扫描仪扫描碑身的文字,还原完整的碑文内容,录入数据库。”
苏晓立刻打开3d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对准石碑。扫描仪的激光束在碑身上缓缓移动,将每一个文字、每一道刻痕都精准记录下来。“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修复模糊的文字,还原碑文的完整内容,”苏晓说,“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近距离观察石碑,甚至放大查看每一个文字的细节。”
在加勒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郑和石碑的清理、加固和3d扫描,还在石碑周围的沙土中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离开遗址前,普拉萨德所长代表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斯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专业技术,我们可能还要很久才能找到这块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在石碑发现地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石碑和出土的文物,还要与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合作,让更多人通过数据库了解这块石碑的历史价值。”
离开加勒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印度的科钦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科钦堡”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丝绸残片,证明科钦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回到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