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4 / 6)

加入书签

米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明代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证明中菲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数据、永乐通宝铜钱照片、建筑遗迹信号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新证”专题页面,用中、汶、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热带雨林考古安全指南”子板块,详细介绍热带雨林考古中的防蛇、防蚊措施,为东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东南亚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还邀请林野和苏晓去东南亚举办“郑和下西洋文物与技术”培训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加勒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还发现了一块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但石碑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中,位置不明确,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石碑的具体位置。”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加勒港,郑和立碑,南洋之记”,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加勒港的石碑!传说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立过石碑,记载了船队的到访和贸易情况,要是能找到这块石碑,就能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林野看着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点点头:“加勒港是郑和下西洋在南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用罗盘找石碑很合适,石碑的材质是花岗岩,信号特征明显,容易检测。”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斯里兰卡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加勒港遗址。不过加勒港的沙土很厚,你们要准备好轻便的挖掘工具,还要注意防晒,那里的紫外线很强。”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马尼拉湾的清代粉彩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轻便的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准备应对加勒港的沙土环境和强烈紫外线。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东南亚到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郑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停靠港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咱们去斯里兰卡,不仅是寻找石碑,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斯里兰卡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孟加拉湾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斯里兰卡岛在阳光下像一颗绿色的珍珠。林野看着手里的加勒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沙土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科伦坡国际机场,远处的加勒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加勒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科伦坡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印度洋的灼热气息,远处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普拉萨德所长举着“中斯郑和石碑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衬衫,头发微卷,笑容热情,用带着僧伽罗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斯里兰卡!加勒港的‘旧港码头’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队员在沙土中检测到了花岗岩的信号,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郑和石碑,但遗址被厚厚的沙土覆盖,最厚的地方有三米多,而且最近常有海风带来新的沙层,清理难度很大。”

“花岗岩信号?”林野眼睛一亮,“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石碑的材质一致?咱们有没有大致的范围?”

普拉萨德所长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张地图:“我们用地质雷达检测出了一块约1.5米x0.8米的花岗岩物体,位置就在旧港码头的中心区域,但具体深度不确定。传说郑和船队在加勒港停留时,曾立过一块石碑,记载了船队到访的目的和与当地的贸易往来,可惜后来石碑失踪了,只在古籍中有零星记载。你们的青铜罗盘说不定能精准定位石碑的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有没有损坏。”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