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5 / 7)
河与夜郎国等,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交流融合历程。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在整理爷爷的笔记时,发现了一张从未注意过的草图。草图上画着一个圆形的器物,上面刻着与星图一致的符号,旁边写着:“天圆地方,文明之核,藏于长江之源。”苏晓看着草图,激动地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遗址线索!长江之源应该是指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地区,说不定那里有一个未被发现的古代文明遗址!”
林野立刻拿出星图,对照草图上的符号,发现符号对应的坐标正好在长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他赶紧将这一发现汇报给郑队长和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前往青海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参与。
出发前,林野和苏晓整理了行李,将爷爷的笔记、青铜罗盘和星图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他们知道,这次青海之行又将是一次全新的冒险,或许能发现一个新的古代文明遗址,为“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增添新的内容,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汽车驶离成都,朝着青海的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平原变成了山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看着手里的草图,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遗址正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联合工作组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青藏高原,远处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长江源头古代文明遗址,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214国道驶入玉树藏族自治州时,四月的寒风还带着雪粒,远处的巴颜喀拉山被积雪覆盖,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卧在天际。林野把车窗摇紧,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西北方向倾斜——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长江源头区域,也是爷爷笔记里草图符号对应的位置。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青海省考古研究院的马队长说,咱们要去的治多县附近,去年牧民放牧时发现过一些带纹路的石片,当时以为是普通的石头,现在看来可能是古代文明的遗物。”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件厚实的冲锋衣:“这里海拔超过四千米,晚上气温能降到零下,你们俩注意保暖,别感冒了。马队长已经在治多县的牧民定居点等着咱们,还准备好了越野车,明天一早就能去遗址线索区域勘探。”林野接过冲锋衣,摸了摸背包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盘面微微发烫,像是在与这片高原下的地脉产生共鸣。
抵达治多县时,天色已经擦黑。马队长穿着藏青色的藏袍,带着几位牧民在定居点门口迎接。他手里拿着一块巴掌大的石片,石片上刻着模糊的螺旋纹:“这就是牧民去年捡到的,我们初步判断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石家河文明、良渚文明的石器纹饰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高原特色。”苏晓接过石片,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纹路的螺旋方向和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盘的纹路一致,都是顺时针,说明这里的古代文明可能和长江中下游文明有交流!”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马队长、郑队长,乘坐越野车前往牧民发现石片的区域。车子行驶在草原上,沿途能看到成群的藏原羚和藏野驴,远处的长江源头支流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在草原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目的地——一片靠近河流的台地,台地上散落着不少石块,部分石块上能看到人工打磨的痕迹。
“就是这里!”马队长指着台地中央,“牧民就是在这里捡到的石片,咱们先在这里打几个探孔,看看地下有没有文化层。”队员们拿出洛阳铲开始打孔,林野和苏晓则拿着青铜罗盘在台地上走动。当林野走到台地西侧时,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死死指向地下:“这里有强烈的地脉信号!
马队长赶紧让队员在罗盘指示的位置打孔,当洛阳铲拔出时,铲头上沾着的泥土里混着几片陶片,还有一小块木炭。“是文化层!”马队长激动地说,“木炭可以用来做碳十四测年,陶片上的纹饰还能判断文化类型!”苏晓赶紧把陶片和木炭装进密封袋,标记好位置:“这陶片的纹饰是篮纹,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纹饰相似,但陶质更粗糙,应该是适应高原环境的本地改良工艺。”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台地西侧开了两个探方。林野和苏晓负责清理探方内的泥土,刚挖了不到半米深,就发现了一排石砌的地基,地基里埋着几块刻着螺旋纹的石板,石板的排列方式像是某种建筑的墙体。“是房屋基址!”郑队长蹲在探方边,用卷尺测量地基的尺寸,“这排地基长约五米,宽约三米,应该是一座小型的半地穴式房屋,符合新石器时代高原先民的居住特点。”
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遗迹和文物陆续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火塘,火塘周围散落着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