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6 / 7)

加入书签

少陶片和石器,包括石斧、石刀和石磨盘,显然是当年的生活区域;探方西侧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容器,容器内残留着植物种子的痕迹,经过初步鉴定,是青稞和粟的种子,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房屋基址的中央,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圆形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一块刻有太阳纹的石板,石板的纹路与金沙遗址、良渚遗址的太阳纹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祭坛太重要了!”马队长拿着石板,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太阳纹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常见的图腾,出现在长江源头的高原遗址中,证明高原先民与长江中下游文明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且这块石板的年代,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距今约五千年,和良渚文明的鼎盛时期基本一致,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频繁。”

林野掏出爷爷的笔记,翻到关于长江源头的章节:“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长江之源,有太阳之民,以石为祭,以农为生’,和咱们现在的发现完全吻合!这说明这里的古代文明就是爷爷所说的‘太阳之民’创造的,他们不仅适应了高原环境,还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保持着交流。”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一位名叫才让的牧民来到探方边,看着出土的石板,突然开口:“这石头俺们部落的老人见过,在东边的山洞里还有很多,老人说那是‘神山的礼物’,不能随便碰。”马队长赶紧追问:“才让,你能带我去看看那个山洞吗?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吗?”才让点点头:“山洞在东边的山脚下,里面黑乎乎的,俺小时候进去过一次,看到过很多刻着花纹的石头。”

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跟着马队长、才让来到东边的山脚下。在才让的指引下,大家在一片乱石堆后面找到了山洞入口。洞口约两米宽,高约一米五,洞口周围的岩石上刻着不少螺旋纹,与探方里出土的石板纹路一致。队员们打开手电筒,光线照进山洞,能看到洞内的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石片和陶片,墙壁上还有人工开凿的凹槽,像是用来摆放祭品的地方。

“这里是一处祭祀遗址!”林野举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手里的青铜罗盘震动得越来越厉害,“你们看这些凹槽,里面还残留着祭祀用的植物灰烬,说明这里长期被用来举行祭祀活动。”苏晓跟在后面,用相机记录着洞内的情况:“地面上的陶片和探方里出土的一致,证明这里和台地的居住遗址是同一时期的,都是‘太阳之民’的文化遗存。”

走到山洞深处,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大型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三件重要的文物:一块刻有完整太阳纹的石板,石板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像是用来放置祭品的;一个陶制的酒器,造型与马家窑文化的陶壶相似,但腹部刻着高原特有的动物纹饰,包括牦牛和藏羚羊;还有一串用兽骨制成的项链,每颗兽骨上都刻着细小的螺旋纹,显然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这些文物太珍贵了!”马队长小心地把石板放进保护盒,“尤其是这块太阳纹石板,是目前长江源头地区发现的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太阳图腾文物,对研究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这个山洞祭祀遗址,也是长江源头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址,填补了高原早期文明研究的空白。”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对山洞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共出土文物两百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祭祀用品,还发现了大量的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为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中,植物种子的鉴定结果显示,当时的先民不仅种植青稞和粟,还采集野生的 berries 和菌菇,饮食结构较为丰富;动物骨骼则以牦牛、藏羚羊和鹿为主,证明狩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挖掘工作结束后,青海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长江源太阳纹遗址”,并计划建立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保护起来。同时,联合工作组将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和考古报告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高原文明”板块,让用户能通过线上平台了解长江源头古代文明的辉煌。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林野和苏晓整理着这次的考古资料。苏晓看着太阳纹石板的照片,笑着说:“咱们又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不仅找到了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遗址,还证明了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让数据库的内容更完整了。”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指向东南方向——那里是“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平台的办公区,也是他们接下来要投入工作的地方。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高原文明”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太阳纹遗址的VR全景,编写文物的解说词,还设计了“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交流”的专题页面,用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两者的文化联系。同时,他们还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长江源太阳纹遗址的纪录片,计划在平台上线时同步推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隐藏在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