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4 / 7)

加入书签

。”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周,线上平台的功能设计和视觉风格最终确定。技术团队立刻投入到开发工作中,林野和苏晓则每天都到办公区,协助技术人员解决与考古相关的问题。在开发“遗址探秘”板块时,技术人员对夜郎国城垣的VR建模存在疑问,林野拿出当时拍摄的城垣照片和测绘数据,详细讲解了城垣的夯筑结构和建筑特点,确保建模的准确性;在制作“文物三维”板块的解说时,苏晓根据爷爷的笔记和考古报告,撰写了每件文物的详细解说词,包括纹饰含义、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开发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在实现青铜罗盘地脉信号的可视化时,技术团队无法将抽象的信号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林野和苏晓根据之前采集的信号数据,提出用不同颜色的波纹表示信号强度,红色表示强信号,蓝色表示弱信号,波纹的密度表示信号的稳定性。技术团队按照这个方案进行开发,最终呈现的效果非常好,用户能清晰地看到不同遗址的地脉信号差异。

在开发“互动体验”板块的“考古小侦探”游戏时,技术人员对文物特征的判断标准存在困惑。苏晓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文物特征对照表,包括不同文明的陶器纹饰、青铜器物造型和玉器符号,帮助技术人员设置游戏的判断逻辑。比如,属于古滇国的陶器通常有绳纹和戳印纹,青铜器物多有牛虎纹和云纹;属于夜郎国的陶器则有交错绳纹和圆形戳印,青铜器物多有虎纹和蛇纹。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开发,“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的测试版终于完成。联合工作组邀请了部分专家和公众代表进行测试,收集反馈意见。王院士登录平台后,体验了“遗址探秘”板块的三星堆VR功能,对城垣的建模精度和地脉信号的可视化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平台不仅展示了考古成果,还创新了考古知识的传播方式,让普通公众也能深入了解古代文明。”一位来自成都的中学生在体验“考古小侦探”游戏后,兴奋地说:“太有意思了!我挖到了一件青铜鼎,通过判断纹饰知道它属于夜郎国,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夜郎国的历史知识。”

根据测试反馈,技术团队对平台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针对专家提出的“文化脉络”板块传播路线图不够清晰的问题,技术人员增加了时间轴和区域筛选功能,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查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传播情况;针对公众代表提出的“文物三维”板块解说词过于专业的问题,苏晓对解说词进行了简化,加入了更多生动的比喻和故事,让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都能理解。

优化完成后,“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四川省文物局举办了隆重的上线仪式,周局长在仪式上致辞:“这个平台是四省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不仅整合了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创新了文物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魅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登录平台,查看用户的反馈。平台的访问量在短短一天内就突破了10万人次,用户留言超过2万条。一位来自北京的用户留言:“通过这个平台,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盘都让我震撼不已,感谢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付出!”一位来自云南的用户留言:“我老家就在古滇国遗址附近,通过平台的‘遗址探秘’功能,我看到了家乡的古代文明,感到非常自豪。”

平台上线后,林野和苏晓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筹备平台的更新计划,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新增“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等板块,将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从西南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同时,他们还计划与国内的中小学合作,开发基于平台的考古科普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考古知识,培养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在筹备新增板块时,林野和苏晓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请,前往良渚遗址采集地脉信号和进行文物数字化扫描。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精美的玉器和大型水利工程闻名。在良渚遗址,林野用青铜罗盘采集了莫角山宫殿区的地脉信号,发现宫殿区的信号强度是普通居住区的4倍,证明宫殿在良渚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苏晓则协助技术团队用3d扫描仪扫描了良渚玉琮,还原了玉琮上每一个神人兽面纹的细节,让用户能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玉琮的纹饰结构。

在采集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良渚遗址的一处祭祀坑附近,青铜罗盘的信号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信号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他们立刻将这一发现告知联合工作组,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表明良渚文明与古蜀文明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新的证据。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开始整理良渚遗址的采集数据,准备将其纳入数据库。他们还计划在平台上新增一个“文明交流”板块,专门展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包括良渚与古蜀、石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