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3 / 7)

加入书签

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完善了西南地区的文明遗址图谱,还为文化关联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让数据库的内容更加丰富。

年底时,“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顺利完成。在四川省文物局举办的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周局长展示了数据库的核心功能和最新发现:“目前数据库已收录西南地区149处文明遗址的地脉信号数据,完成1200件重点文物的3d数字化扫描,建立了87组文化关联模型。下一步,咱们将启动第三阶段工作,开发线上展示平台,预计明年上半年向公众正式开放。”

发布会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站在省文物局的展厅里,看着墙上展示的西南地区文明遗址分布图,心里满是感慨。苏晓手里拿着爷爷的笔记本,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个数据库,肯定会很骄傲。咱们不仅完成了他的心愿,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了一点贡献。”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像是在呼应着远方的文明遗址,也像是在期待着数据库未来的发展。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工作组,开始了数据库第三阶段的建设。他们要和技术团队一起,开发线上展示平台,设计互动功能,让公众能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车窗外的成都街头,红灯笼已经挂了起来,年味越来越浓。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建设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让古代文明的智慧照亮未来。

他知道,新的任务还在等着他们,线上展示平台的开发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数据安全、用户体验、内容更新等。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四省考古团队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青铜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成都高新区,远处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开发,我们来了!

汽车驶入成都高新区时,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林野和苏晓的笔记本上,页面上密密麻麻的“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平台功能规划图,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墨香。技术团队的办公地点设在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张工早已在楼下等候,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线上平台的初步设计稿:“咱们的平台分‘遗址探秘’‘文物三维’‘文化脉络’‘互动体验’四个板块,今天主要讨论每个板块的具体功能和视觉设计。”

走进办公区,二十多名技术人员正围着屏幕讨论,桌上散落着各种设计草图和技术文档。林野和苏晓刚坐下,张工就点开“遗址探秘”板块的设计稿:“这个板块计划用卫星地图作为底图,用户点击标注的遗址,就能看到遗址的全景VR、考古发掘视频和地脉信号分析图。比如点击三星堆,不仅能‘走进’祭祀坑,还能查看不同区域的地脉信号强度,了解祭祀活动的分布规律。”

苏晓看着设计稿,指着VR体验区:“能不能在VR里加入‘时空穿越’功能?比如用户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视角,看到古滇国人制作青铜贮贝器的场景,或者夜郎国人进行祭祀的画面。这样能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明的生活。”技术团队的设计师小王立刻记录下来:“这个想法好!我们可以结合考古发现的文物和文献记载,用3d建模还原古代场景,再加入互动元素,比如让用户参与青铜铸造或陶器制作的模拟过程。”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文物三维”板块展开。张工点开一件青铜面具的3d模型:“用户可以360度旋转查看文物,点击文物的不同部位,会弹出详细的解说,包括制作工艺、文化含义和出土背景。比如点击面具的眼睛,会介绍古蜀人对眼睛的崇拜,以及面具在祭祀中的作用。”林野补充道:“还可以加入‘文物对比’功能,比如把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纹饰和制作工艺,让用户直观了解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

“文化脉络”板块的设计则需要结合之前建立的文化关联模型。技术人员小李展示了文化传播路线图:“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期,查看该时期文明的传播路径。比如选择战国时期,会显示夜郎国如何通过古道与古滇国、巴蜀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路线上会标注重要的驿站遗址和出土的交流文物。”苏晓建议:“可以加入‘专家解读’视频,邀请王院士、郑队长等专家讲解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让用户更深入地理解文明的交融过程。”

“互动体验”板块是最受期待的部分。张工点开一个小游戏的deo:“这个‘考古小侦探’游戏,会给用户提供虚拟的考古场景,让用户模拟挖掘文物,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判断遗址的年代和文化类型。比如用户挖到一件刻有太阳鸟纹的玉璋,需要根据纹饰判断它属于金沙文明,并解释太阳鸟纹的文化含义。”林野笑着说:“还可以加入‘文物修复’模拟,让用户体验修复破碎陶片或青铜残片的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和难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