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6章 尸易无限(151)(2 / 7)

加入书签

在采集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在雅安玉矿遗址,由于矿坑深处的信号干扰较强,青铜罗盘的信号采集一度不稳定。林野和苏晓根据爷爷的笔记,调整了罗盘的采集参数,还在矿坑内设置了多个采集点,最终成功获取了稳定的地脉信号。在湘西夜郎国东部据点遗址,由于冬季气温较低,3d扫描仪的镜头容易起雾,技术团队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就对设备进行预热,确保扫描数据的准确性。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四个重点遗址的数据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工作组回到成都后,立刻开始数据库的搭建。技术团队将采集到的地脉信号、文物3d模型、遗址影像资料整合到数据库系统中,开发了文化关联分析功能——只要输入一个遗址的名称,就能显示该遗址与其他遗址的文化关联度,还能调出相关的文物和考古报告。林野和苏晓则负责撰写数据库的使用说明,详细介绍每个功能的操作方法,确保专家和公众都能轻松使用数据库。

数据库搭建完成后,工作组邀请了部分专家进行测试。王院士登录数据库后,输入“三星堆”关键词,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三星堆与金沙、古滇国、夜郎国的文化关联图谱,还有青铜面具、神树等文物的3d模型。他点击青铜面具的模型,屏幕上弹出了面具的制作工艺模拟视频,从矿石开采到青铜铸造,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这个数据库太完善了,”王院士感慨道,“不仅能为科研提供支持,还能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数据库,工作组决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下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博物馆里挤满了游客,大家排着队体验数据库的线上平台。孩子们戴着VR眼镜,“走进”三星堆的祭祀坑,近距离观察青铜神树;老年人则通过触摸屏,查看家乡附近的文明遗址,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林野和苏晓在现场为游客讲解数据库的功能,还展示了青铜罗盘的地脉信号采集过程,引来游客们的阵阵惊叹。

“原来咱们西南地区有这么多珍贵的古代文明!”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看着数据库里的古滇国文物,激动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三星堆,现在通过数据库,能看到这么多遗址的文物和历史,还能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太有意义了。”苏晓笑着说:“后续咱们还会更新数据库,加入更多遗址的资料,让大家能全方位了解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

体验活动结束后,工作组又投入到数据库第二阶段的建设中。林野和苏晓跟着技术团队,开始建立遗址之间的文化关联模型。他们通过分析地脉信号、文物纹饰、制作工艺等数据,绘制出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传播路线图——从长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到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再到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最后到西南地区的古蜀、古滇、夜郎文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传播链。

“这条传播链太重要了,”郑队长看着传播路线图,“它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多元一体的,不同地区的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比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工艺传播到石家河,与当地的玉器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古蜀文明的青铜工艺又传播到古滇和夜郎,影响了当地的青铜制作技术。”

就在文化关联模型即将完成时,林野在整理爷爷的日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泛黄地图。地图上标注着西南地区的一条隐秘古道,旁边写着:“古道通滇蜀,藏有文明秘钥。”他赶紧把地图拿给苏晓和郑队长看:“这可能是古代西南地区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说不定古道沿线还有未被发现的文明遗址!咱们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地脉信号分析,寻找古道沿线的潜在遗址。”

苏晓立刻调出数据库中的西南地区地脉信号分布图,与古道地图进行比对:“你看,古道沿线的几个区域,地脉信号异常,很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遗址。比如云南昭通的豆沙关附近,信号强度与古滇国遗址相似,说不定是古滇国的一个重要驿站;还有贵州毕节的鸡鸣三省附近,信号混合了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可能是一个文化交流枢纽。”

郑队长立刻将这一发现汇报给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对古道沿线的可疑区域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勘探工作从云南昭通开始,沿着古道向贵州、四川方向推进。

在豆沙关附近,林野的青铜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指向一处山坡。勘探组立刻在该区域进行物探,发现地下三米处有密集的陶质和石质信号。经过小规模挖掘,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陶器和石器,其中一件陶瓮上刻着古滇国的族徽,证明这里确实是古滇国的驿站遗址。在鸡鸣三省附近,勘探组发现了一个小型的青铜冶炼遗址,出土的青铜残片上刻着夜郎国和巴蜀文化的混合纹饰,进一步证明了古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勘探工作的推进,古道沿线陆续发现了12处未被记录的古代文明遗址,其中3处被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