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2 / 7)

加入书签

请我们去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里,专家们正在用特殊的仪器清理竹简上的泥土,竹简上的文字渐渐清晰,有“海昏侯食邑”“赏赐黄金”等字样,看得我们都屏住了呼吸。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刘老板做了一桌江西菜,有瓦罐汤、三杯鸡、藜蒿炒腊肉,还有一壶南昌特有的封缸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张雄墓’代的贵族服饰,用桑蚕丝织成,上面绣着花鸟纹,文书是唐代的户籍册和契约,是研究唐代西域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新疆吐鲁番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新疆吐鲁番离这里千里之外,阿斯塔那古墓群在火焰山脚下,冬天的温差极大,白天热晚上冷,暗格里可能有“干尸”和“风沙”,而且唐代绢衣怕干燥,一缺水就会脆裂,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唐代西域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保湿的装备,绢衣得用保湿箱装,里面放湿毛巾,湿度保持在60%左右。而且暗格的‘土层’是‘干沙层’,一挖就会扬沙,得用湿棉布盖在上面,避免风沙迷眼。另外,暗格的‘木盖’是唐代的‘插销盖’,插销藏在盖的侧面,得用细铁丝把插销挑开,才能掀盖,我已经让林浩磨了几根细铁丝,保证能用。”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卫星图:“我查了,张雄墓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东区,暗格在墓的‘北侧’,那里的干沙层颜色比其他地方深,是深黄色的。咱们得趁古墓群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太阳能的,晚上七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新疆,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看看火焰山了!新疆的冬天虽然冷,但我在草原上住惯了,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保湿箱,遇到风沙,我先把湿棉布盖好,保护绢衣不被吹坏。”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封缸酒泛着琥珀色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南昌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赣江在灯光下泛着波光,樟树的香气还在屋里飘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送别。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江西的南昌,到新疆的吐鲁番,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江西的山地,到湖北的平原,再到甘肃的戈壁。远处的火焰山在阳光下泛着赤红色的光,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干沙堆像一座座小山,静静卧在火焰山脚下。

我抱着装有马蹄金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保湿箱的钥匙,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展开,在那座神秘的张雄墓暗格里,又有多少唐代西域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绢衣和文书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吐鲁番站时,初冬的阳光正炽烈地洒在站台上,远处的火焰山像一条赤红色的巨龙,在阳光下泛着灼热的光,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干沙堆在风里扬起细沙,空气里满是干燥的土腥味。林浩刚下车就把保湿箱抱在怀里,还不忘打开箱子检查湿毛巾的湿度:“这地方也太干了,绢衣要是脱水脆裂就完了,湿毛巾得每小时换一次,湿度计也得一直盯着。”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掏出土质采样袋,指尖被阳光晒得发烫:“张雄墓的暗格在北侧的‘干沙层’下,干沙夯土在干燥环境下硬得像砖,得用温水浇透了再挖,不然会扬沙。而且暗格的‘插销盖’是胡杨木做的,泡在干沙里两千年,脆得一折就断,挑插销的时候得用细铁丝轻轻勾,别用蛮力。另外,文书是写在麻纸上的,一碰到干燥空气就会卷边,得用湿润的无酸纸垫着,慢慢展开。”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沙声:“我听到阿斯塔那古墓群方向有考古队的说话声,应该是在清理干尸。《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天山龙脉’的余脉,暗格卡在‘火脉’上,地气燥但‘热煞’重,是火焰山的热气和干沙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燥,朱砂护着绢衣不脆裂。而且墓道的‘墙壁’有‘通风孔’,是唐代的透气孔,挖的时候别堵了,不然热气会闷在暗格里,把文书烤坏。”

我们在阿斯塔那古墓群附近找了家维吾尔族风格的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本地大叔,姓买买提,家里世代在火焰山脚下种葡萄:“张雄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文物保护员巡逻,他们九点会回宿舍休息,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暗格的夯土层里有‘芦苇杆’,是唐代用来加固土层的,挖的时候别把芦苇杆弄断了,能看出当年的建筑工艺。”

买买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