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章 尸易无限(138)(3 / 7)
大叔还给我们端来葡萄汁:“喝这个能解渴,吐鲁番的水少,你们每天多喝点,别脱水了。另外,张雄墓的北侧有块‘无字木碑’,碑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边适应干燥气候,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包医用湿纸巾和几卷无酸纸,还借了两台便携式加湿器;林浩网购了几把宽头铁锹和几根细铁丝,铁丝磨得又细又尖,刚好能勾住插销;老烟枪则把温水装在保温壶里,反复试验浇透夯土的水量;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张雄墓踩点,摸清了保护员的巡逻路线和无字木碑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挑插销,确保动作轻柔,不会弄坏胡杨木盖。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张雄墓走去。夜色里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格外寂静,只有风沙在干沙堆之间呼啸,无字木碑在月光下泛着淡灰色的光。我们走到木碑旁,先把湿棉布铺在干沙上,再用保温壶里的温水浇在夯土层上,水一碰到夯土就发出“滋滋”的声响,很快被吸收。
阿古拉用铁锹挖浇透的夯土,夯土变得松软,挖起来省力多了,我们轮流用力,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挖到了胡杨木插销盖,盖的侧面有个小细缝,正是插销的位置。林浩拿出细铁丝,轻轻插进细缝,慢慢勾住插销,一点一点地向外拉,插销“咔嗒”一声弹开,胡杨木盖缓缓向上抬起,露出黑漆漆的暗格,暗格里飘出一股淡淡的丝绸味,还夹杂着干燥的土气息——是唐代绢衣和文书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先摸出一件叠得整齐的衣物,展开一看,是一件淡粉色的绢衣,上面绣着花鸟纹,桑蚕丝的质地还很柔软,正是我们要找的唐代绢衣!接着又摸出几卷麻纸文书,纸张虽然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唐代楷书清晰可见,正是户籍册和契约。我们把绢衣放进保湿箱,铺上湿纸巾,打开加湿器;文书则用湿润的无酸纸垫着,小心地放进木盒里,每卷文书之间都用湿纸巾隔开。
刚把东西收拾好,突然,远处传来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束——是我们挖夯土的时候,铁锹碰到了通风孔,发出了声响!“谁在那里?!”保护员的喊声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快把木盖盖回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胡杨木盖推回原位,用夯土把缝隙填好,再铺上干沙,用脚踩平,确保看不出痕迹。我们顺着墓道的通风孔旁边溜出去,躲进旁边的沙棘丛,保护员的手电筒光扫过木碑周围,没发现异常,转身走了。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保湿箱放在阴凉处,打开加湿器,检查绢衣和文书——绢衣没有脆裂,文书也没有卷边,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买买提大叔看到绢衣,激动得竖起大拇指:“这是唐代的衣服啊!我在吐鲁番博物馆见过照片,没想到你们真找到了!”他赶紧联系了新疆文物局的专家,专家们连夜赶了过来,用专业的文物运输箱把绢衣和文书装走,还说要把这些文物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唐代西域的文化。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买买提大叔做了一桌新疆菜,有手抓饭、烤包子、大盘鸡,还有一壶伊犁特曲。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四川成都——王建墓秘藏”。“我在古籍里看到,王建墓的‘棺床’,银器是王建生前用的餐具,上面刻着龙凤纹,乐舞俑残件是陪葬的陶俑,能还原五代十国的乐舞场景,是研究五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四川成都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四川成都离这里千里之外,王建墓在成都市区,人流量大,安保严密,暗格里可能有“积水”和“陶土机关”,而且乐舞俑残件很脆弱,一碰就容易碎,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五代十国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摔的装备,乐舞俑残件得用泡沫防震箱装,每个残件都用软布裹着,别磕碰。而且暗格的‘棺床’是石质的,的‘石锁’是五代的‘八卦锁’,锁上刻着八卦符号,得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顺序转动,顺序错了石板会卡住,我已经让林浩查了八卦的顺序,记熟了。”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王建墓的卫星图:“我查了,王建墓在成都的‘永陵博物馆’里,暗格在棺床的‘西侧’,石板上有个‘八卦刻痕’,正是石锁的位置。咱们得趁博物馆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是24小时的,得用信号屏蔽器把监控屏蔽了,再用黑布把镜头盖住。”
达来听到要去成都,眼睛里满是兴奋:“我早就想尝尝成都的火锅了!成都的冬天应该很暖和,我肯定能适应。还能帮你们扛防震箱,遇到积水,我先把水抽干,保护乐舞俑不被泡坏。”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伊犁特曲泛着透明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吐鲁番夜景渐渐安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