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1章 尸易无限(136)(3 / 7)
>
常老板还给我们看了一张他手绘的藏经洞结构图:“北壁的‘小佛龛’里有尊唐代的泥塑菩萨,菩萨的底座的彩绘。秘室里的绢画叠在最上面,”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忙着准备:林薇从研究院借了四卷加厚软布和几台便携式湿度计,秘室里的湿度不能超过40%,湿度计能实时监测,还买了几件印有“壁画修复”字样的灰色工装;林浩网购了几把微型铁铲和几卷细铁丝,铁丝磨得很细,刚好能插进木栓锁里;老烟枪则把探杆的顶端包上软布,避免刮伤石壁;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莫高窟踩点,摸清了维修栈道的位置和保安的巡逻间隙,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手势,连递工具都用手势示意,确保到时候不出声。
出发那天,晚上七点半,天刚擦黑,我们穿着灰色工装,背着用软布包好的装备,向莫高窟走去。闭馆后的莫高窟格外安静,崖壁上的洞窟像一个个沉默的眼睛,只有应急灯在栈道上亮着微弱的光。我们绕到维修栈道,阿古拉先爬上栏杆缺口,把软绳扔下来,我们顺着软绳依次爬上去,脚步轻得像猫。
到了17号藏经洞门口,林浩用细铁丝插进木栓锁,轻轻一挑,木栓“咔嗒”一声弹开,我们慢慢推开门,一股带着尘土气息的古老味道扑面而来。藏经洞里很黑,我们打开红色滤光手电筒,光线柔和,刚好能看清里面的景象:中间放着几个木盒,北壁的小佛龛里,泥塑菩萨静静立着。
我们先把软布铺在地上,阿古拉和巴特尔轻轻抱起泥塑菩萨,放在软布上,菩萨的彩绘完好无损,没有掉一点颜色。佛龛底座边缘的石屑,林浩用软布接着,刮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石壁撬开一个小口,里面飘出一股淡淡的丝绸味——是唐代绢画的味道!
我戴上无菌手套,伸进小口,先摸到一层柔软的织物,轻轻拉出来,是一幅展开有两米长的绢画,画着飞天仙女,色彩鲜艳,裙摆上的金线还闪着光,正是唐代绢画!接着又拿出几卷用黄麻纸包裹的佛经,纸上的西夏文清晰可见,正是我们要找的西夏文佛经。
我们把绢画铺在软布上,用另一块软布轻轻盖住,再把佛经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盒里。刚想把泥塑菩萨移回原位,突然,远处传来保安的脚步声——是我们撬石壁的时候,一块小石屑掉在地上,发出了声响!“谁在上面?!”保安的喊声传来,手电筒的光在崖壁上扫来扫去。
“快从栈道缺口下去!”老烟枪大喊,我们赶紧把绢画和佛经裹进软布,抱在怀里,顺着软绳依次滑下栈道,刚落地就钻进旁边的沙棘丛,保安的手电筒光刚好扫过我们刚才的位置。等保安走远,我们才抱着东西向民宿跑去,风沙打在脸上,却没人敢松手。
回到民宿后,我们把绢画和佛经放在铺着软布的桌子上,常老板看到绢画,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飞天绢画是唐代吴道子风格的!我画了一辈子壁画,都没见过这么完整的!”他赶紧拿出专业的文物保存箱,把绢画和佛经放进去,箱子里还放了干燥剂,防止受潮。
第二天一早,常老板联系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专家们赶来后,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运回研究院,还邀请我们去修复室参观。修复室里,专家们正用特殊的胶水修补绢画边缘的小破损,西夏文佛经也在进行数字化扫描,专家说:“这些佛经里有很多西夏时期的佛教咒语,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译本。”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常老板做了一桌敦煌菜,有驴肉黄面、杏皮水、烤羊肉,还有一壶敦煌特有的桑葚酒。林薇喝了一口杏皮水,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西藏吐蕃古墓——藏王墓秘穴”。“我在古籍里看到,藏王墓的‘松赞干布墓’太宗赐给松赞干布的‘西海郡王’印,唐卡是唐代绘制的释迦牟尼像,用天然矿物颜料,色彩能保存千年,”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西藏山南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西藏山南离这里千里之外,海拔有三千多米,容易高反,藏王墓在雅砻河谷的山脚下,雨季的山路泥泞难走,秘穴里可能有“积雪融水”和“酥油机关”,而且唐卡怕潮湿,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吐蕃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抗高反的装备,红景天和氧气瓶得每人备两份,刚到山南别剧烈运动,先适应海拔。而且藏王墓的‘酥油机关’是吐蕃人做的,用酥油封着石门,得用温水慢慢化,别用开水,不然会损坏石门上的彩绘。另外,秘穴的‘石锁’是藏文锁,锁孔藏在‘六字真言’的‘嘛’字的朋友,帮忙打一把。”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藏王墓的卫星图:“我查了,松赞干布墓在山南的‘琼结县’,墓的封土堆有十米高,秘穴在封土堆的‘东侧’,那里的草长得比其他地方少,说明能的,晚上十点后会断电,咱们那时候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