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1章 尸易无限(136)(4 / 7)

加入书签

行动。”

达来听到要去西藏,眼睛里满是向往:“我早就想看看雅砻河谷了!我在草原上住惯了,高反应该不怕,还能帮你们扛氧气瓶,遇到泥泞路,我先踩出脚印,你们跟着走。”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桑葚酒泛着紫红色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敦煌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鸣沙山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风沙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祝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甘肃的敦煌,到西藏的山南,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火车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甘肃的戈壁,到青海的盐湖,再到西藏的草原。山南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远处的雅砻河谷在阳光下泛着绿色的光,藏王墓的封土堆像一座小山,静静卧在河谷边。

我抱着装有唐代绢画照片的盒子,手里攥着氧气瓶,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西藏山南的藏王墓展开,在那座神秘的松赞干布墓秘穴里,又有多少吐蕃和唐代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金印和唐卡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火车驶入山南琼结站时,初秋的风带着雅砻河谷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光,藏王墓的封土堆像一座青黑色的小山,静静卧在河谷边缘,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酥油香。林浩刚下车就深吸了一口气,又赶紧拿出氧气瓶吸了两口:“这海拔果然有点顶,咱们先在县城适应半天,别着急去墓区,万一高反就麻烦了。”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红景天胶囊,指尖带着一丝凉意:“松赞干布墓的秘穴在封土堆东侧的‘玛尼堆’玛尼堆的石头挪开,再挖石板。而且藏地的‘酥油机关’很特别,石门缝里的酥油混了蜂蜡,得用30度左右的温水化,温度高了会把石门上的彩绘烫掉,我带了保温壶,到时候控制好水温。另外,藏文锁的‘六字真言’刻得浅,得用手摸仔细,‘嘛’字的金粉。”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石板路,听着远处的经幡飘动声:“我听到藏王墓方向有转经筒的转动声,应该是附近寺庙的僧人在转经。《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藏王墓是‘念青唐古拉龙脉’的分支,秘穴卡在‘水脉’上,地气纯但‘寒煞’重,是雪山融水和酥油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驱寒,朱砂护着唐卡不沾湿气。而且封土堆的‘土层’里有‘空心陶管’,是吐蕃时期的排水设施,挖的时候别挖破,不然融水会灌进秘穴,把金印泡了。”

我们在琼结县城找了家藏式民宿,民宿老板是个藏族大叔,姓丹增,家里世代在藏王墓附近放牧:“松赞干布墓晚上六点闭馆,闭馆后会有寺庙的僧人帮忙值守,他们九点会回寺庙念经,你们可以那时候去。而且秘穴的石板杆弄碎,能看出当年的储存方式。”

丹增大叔还给我们煮了酥油茶:“喝这个能抗高反,你们每天喝两碗,去墓区就不怕了。另外,藏王墓的玛尼堆里有块‘刻经石’,上面刻着六字真言,你们找到刻经石,就找到秘穴的位置了。”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一边适应海拔,一边准备装备:林薇从县城的药店买了十瓶氧气瓶和一大盒葡萄糖口服液,还借了两台便携式温湿度计;林浩联系的朋友送来了藏银钥匙,钥匙上刻着简化的六字真言,刚好能插进锁孔,他还网购了几卷防水布,防止融水渗进秘穴;老烟枪则把保温壶里的水温校准到30度,反复试验融化酥油的速度;我和瞎子、阿古拉、巴特尔去藏王墓踩点,摸清了僧人的值守时间和玛尼堆的位置,腾格尔、小杨和达来则在民宿里练习用温水化酥油,确保到时候不会损坏石门彩绘。

出发那天,晚上九点半,我们背着装备向藏王墓走去。夜色里的藏王墓格外肃穆,玛尼堆上的经幡在风里轻轻飘动,远处的雪山像一道银色的屏障。我们走到东侧的玛尼堆,找到刻经石,开始小心翼翼地挪开玛尼堆的石头,石头上刻着的六字真言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我们把石头整齐地堆在旁边,避免破坏信徒的心意。

挪开玛尼堆,露出。老烟枪用探杆敲了敲石板,确定挖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石板撬起来,露出一个黑漆漆的秘穴,秘穴里飘出一股淡淡的酥油香,还夹杂着金属的气息——是吐蕃金印和唐卡的味道!

我们先把防水布铺在秘穴周围,防止融水渗进去,然后林浩拿着藏银钥匙,蹲在石门旁边,先摸准“嘛”字呀”的轻响,缝隙里的酥油开始融化。老烟枪赶紧把保温壶里的温水倒在棉布上,轻轻敷在石门缝上,酥油顺着棉布慢慢流下来,我们趁机把石门推开一条缝。

阿古拉用手电筒照进秘穴,里面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和一卷用锦缎包裹的东西,铜盒上刻着唐代的龙纹,锦缎包裹的形状像一幅画,正是我们要找的吐蕃金印和唐卡!我戴上无菌手套,钻进秘穴,先把铜盒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枚方形的金印,印面上刻着“西海郡王”四个汉字,正是唐太宗赐给松赞干布的金印!接着又把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