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1章 尸易无限(136)(2 / 7)
当年的巡游路线了!”
第二天一早,王老板帮我们联系了秦始皇陵博物院的专家,专家们赶来后,用专业的文物运输车载走了竹简和鎏金铜部件,还邀请我们去博物院的修复室参观。修复室里,专家们正用特殊的溶液清洗竹简,上面的小篆渐渐清晰,有“东巡至琅琊”“登泰山封禅”等字样,看得我们都屏住了呼吸。
晚上,我们在民宿里庆祝,王老板做了一桌陕西菜,有羊肉泡馍、肉夹馍、油泼面,还有一壶西凤酒。林薇喝了一口酒,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墓的入口,旁边写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秘室”。“我在古籍里看到,莫高窟的‘17号藏经洞’后面有个秘室,里面藏着‘唐代绢画’和‘西夏文佛经’,绢画是唐代的佛教绘画,色彩鲜艳,西夏文佛经是用西夏文抄写的,很多经文现在都没有译本,”林薇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期待,“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甘肃敦煌吗?”
我和老烟枪、瞎子、林浩、阿古拉、巴特尔、腾格尔、小杨、达来对视一眼,都笑了。甘肃敦煌离这里千里之外,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安保严密,秘室藏在藏经洞后面,还可能有“流沙机关”和“监控”,而且唐代绢画很脆弱,不能见强光,保护难度极大,但我们还是决定去。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有文物需要保护,再远再险的路,我们都愿意走。
老烟枪点燃烟锅,深吸一口,烟圈在灯光下慢慢散开:“走!唐代的宝贝咱也得护着!不过这次,可得带够防沙和防强光的装备,莫高窟的风沙大,得用防尘罩把全身裹住,绢画不能见强光,得用红色的滤光手电筒,再带些软布,把绢画轻轻裹起来。而且秘室的‘石壁’很薄,挖的时候得用小铲子慢慢铲,别把石壁弄塌了。另外,藏经洞的地面有‘暗格’,里面是流沙,得用探杆探清位置,别踩进去。”
林浩掏出手机,打开莫高窟的平面图:“我查了,17号藏经洞在莫高窟的‘南区’,秘室在藏经洞的‘北壁’后面,北壁上有个‘小佛龛’,佛龛后面就是秘室。咱们得趁莫高窟闭馆后进去,里面的监控连在敦煌研究院的总控室,屏蔽器得一直开着,别关。”
达来听到要去敦煌,眼睛里满是兴奋:“我还没见过莫高窟的壁画,正好去看看!我熟悉沙漠的风沙,到时候能帮你们挡沙子,还能帮你们扛滤光手电筒,遇到流沙,我先把探杆插进去,探清深度。”
我们举起酒杯,酒杯里的西凤酒泛着淡淡的光,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窗外的西安夜景渐渐安静下来,远处的骊山在夜色里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黄土高原的风还在轻轻吹着,像是在为我们的新旅程伴奏。我知道,明天一早,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从陕西的西安,到甘肃的敦煌,去寻找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国宝。
高铁在第二天清晨出发,车轮滚滚,载着我们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从陕西的黄土高原,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再到敦煌的戈壁滩。远处的鸣沙山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莫高窟的洞窟像蜂巢一样嵌在崖壁上,庄严而神秘。
我抱着装有秦代竹简照片的盒子,心里满是期待——我们的下一场冒险,即将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展开,在那座神秘的藏经洞秘室里,又有多少唐代和西夏的秘密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又有多少珍贵的绢画和佛经在等着我们去守护。
高铁驶入敦煌站时,盛夏的热浪裹挟着戈壁的沙尘扑面而来,站台上的温度计显示45摄氏度,远处的鸣沙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莫高窟的崖壁在阳光下泛着赭红色的光,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土腥味。林浩刚下车就戴上防尘口罩和滤光眼镜,还不忘检查手里的红色滤光手电筒:“这地方风沙大,还得防强光,咱们的绢画可经不起晒,滤光手电得一直开着红色档。”
老烟枪把烟锅揣进怀里,又摸了摸背包里的软布,指尖被晒得发烫:“17号藏经洞的秘室在北壁后面,石壁只有两指厚,得用小铁铲慢慢刮,刮的时候得用软布接着石屑,别掉进秘室把绢画弄脏。而且莫高窟的‘流沙层’就在崖壁半米。另外,秘室的‘木隔板’是唐代的,脆得很,打开的时候得用手托着,别让它掉下来砸坏佛经。”
瞎子用盲杖敲了敲站台的水泥地,听着远处的风沙声:“我听到莫高窟方向有游客的脚步声,还有讲解员的扩音声。《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里说,莫高窟是‘祁连山龙脉’的余脉,藏经洞卡在‘风脉’上,地气杂但‘沙煞’重,是戈壁的流沙生出来的,得带些艾草绳和朱砂,艾草吸沙,朱砂驱邪。而且藏经洞的‘通道’有‘回声壁’,说话声音大了就会传到值班室,咱们全程用手势交流,连咳嗽都得憋着。”
我们在莫高窟附近找了家民宿,民宿老板是个敦煌研究院的退休画师,姓常,对藏经洞的历史了如指掌:“17号藏经洞晚上七点闭馆,闭馆后会有保安在崖壁下巡逻,每小时一次,你们得从‘维修栈道’上去,栈道的栏杆有个缺口,能直接爬到藏经洞门口。而且藏经洞的门是木栓锁,用细铁丝就能拨开,别用蛮力,木栓是清代修的,容易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