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尸易无限(98)(2 / 7)

加入书签

还有一批珍贵文物:一面唐代的鎏金铜镜,镜背上刻有“海纳百川”四字铭文;一卷唐代丝绸,上面织有“联珠纹”图案——这种图案源自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由唐代使者带到拜占庭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土耳其文化部长在得知文物被成功保护后,特意会见了吴贤团队:“这些文物不仅是土耳其和中国的共同财富,更是全人类文明交流的见证。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在伊斯坦布尔举办‘丝绸之路文明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特展筹备期间,吴贤收到了来自中国敦煌研究院的消息:莫高窟第158窟的唐代“涅盘经变”壁画出现新的病害,画面中的佛陀袈裟部分颜料层开始剥落,急需技术支援。“‘涅盘经变’壁画是莫高窟唐代壁画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佛陀涅盘时的场景,人物众多,色彩丰富,一旦损坏,损失不可估量。”吴贤立刻安排苏湄和周明远留在伊斯坦布尔协助筹备特展,自己则带着壁画修复专家赶回敦煌。

走进莫高窟第158窟,吴贤看到佛陀袈裟的红色颜料层已经出现多处卷曲剥落,用手轻轻一碰,就有细小的颜料颗粒脱落。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解释:“近期洞窟内温湿度波动较大,导致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的黏合剂老化失效,才出现了这样的病害。”

吴贤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对颜料层和地仗层进行分析:“颜料层主要由朱砂和铅丹组成,地仗层则是由沙土、石膏和胶质混合而成。我们需要先用纳米级的黏合剂渗透到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将剥落的颜料层重新黏结,再用微晶石材料填补颜料缺失的部分。”

修复工作开始后,吴贤亲自操作。他用细针管将配制好的纳米黏合剂缓慢注入颜料层下方,动作轻柔得如同绣花;待黏合剂凝固后,再用细毛笔蘸取与原始颜料成分相同的颜料,小心翼翼地填补缺失部分。每修复一平方厘米,都需要耗费数小时的时间。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涅盘经变”壁画终于恢复了原貌,佛陀袈裟的红色再次变得鲜艳饱满,与周围的色彩和谐统一。

李教授看着修复后的壁画,感慨地说:“你们不仅修复了壁画,更传承了中国古代‘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未来,我们希望能与你们合作,建立莫高窟壁画保护的长期机制,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

就在吴贤准备返回伊斯坦布尔参加“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开幕式时,玛丽安发来视频通话:“特展筹备过程中,我们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地下室发现了一批古代文献,其中有一本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双语书写的日记,记录了唐代一名商人沿丝绸之路前往欧洲的经历。日记里提到他曾在意大利威尼斯见过中国瓷器,还与当地的玻璃工匠交流过技术!”

吴贤心中一震——如果日记内容属实,那么唐代中国与欧洲的交流远比之前认为的更为深入。他立刻调整行程,决定先前往意大利威尼斯,寻找日记中提到的唐代瓷器和玻璃工匠交流的证据。“威尼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欧洲终点,当年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中国的。如果能找到相关证据,将进一步完善丝绸之路的历史链条。”

抵达威尼斯后,团队在当地考古部门的协助下,对威尼斯老城区进行勘探。日记中提到的“玻璃工匠作坊”遗址位于威尼斯大运河旁,如今已变成一片居民区。团队通过考古发掘,在遗址地下三米处发现了一批古代玻璃制品和瓷器碎片。其中一块瓷器碎片上刻有唐代典型的“宝相花”图案,经鉴定,确认为唐代邢窑白瓷;而旁边的玻璃制品上,则带有明显的中国瓷器纹饰风格。

“这就是日记中提到的技术交流证据!”威尼斯考古专家激动地说,“唐代商人将中国瓷器的纹饰风格介绍给威尼斯玻璃工匠,工匠们将其融入玻璃制作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威尼斯玻璃制品。这种文化交流的痕迹,在考古发现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团队将这些发现整理成研究报告,发表在国际权威考古学期刊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表示,这些发现改写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认知,证明早在唐代,中国就已经与欧洲建立了直接的文化和技术交流。

“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开幕式当天,伊斯坦布尔人头攒动。展览现场,从中国唐代的鎏金铜镜、元代的青花瓷,到土耳其的拜占庭壁画、意大利的玻璃制品,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吴贤站在展览的中心位置,向观众介绍:“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从东方的中国到西方的欧洲,不同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展览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吴贤团队颁发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跨文明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领奖台上,吴贤接过奖章,心中满是感慨——从追回流失的唐代鎏金铜钟,到探索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从与“圣蛇会”的一次次战斗,到与世界各国的考古合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收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