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尸易无限(98)(3 / 7)
就在展览即将结束时,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南极科考队的邮件:“在南极冰盖下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遗址中出土的物品带有明显的人类文明痕迹,其中一件物品上刻有类似中国甲骨文的符号。我们怀疑这是一处未知的古代文明遗址,急需文物保护和考古专家前来协助研究。”
吴贤看着邮件中的照片,照片里的物品是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面刻着的符号虽然模糊,但依稀能辨认出与中国甲骨文相似的结构。他立刻召集团队:“南极是人类最后一块未被充分探索的大陆,如果这里真的存在古代文明遗址,将彻底改变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和传播的认知。我们必须立刻前往南极,揭开这个谜团。”
团队迅速准备南极科考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抗寒服、雪地越野车、便携式考古工具、低温环境下的文物保护设备等。玛丽安将印第安纳·琼斯的旧笔记本仔细收好,笑着说:“琼斯一辈子都在探索未知的文明,这次我们要去的南极,恐怕连他都没想象过。”
飞机穿越南极圈时,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阳光洒在冰面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吴贤看着这片纯净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敬畏。他知道,南极的探索之旅必将充满未知和挑战,但无论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只要坚守对文物保护的初心,对文明探索的热爱,就一定能有所发现,为人类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飞机平稳降落在南极科考站的停机坪上,科考队的队员早已在那里等候。吴贤走下飞机,踏上南极的土地,冰冷的空气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抗寒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的冰盖——那里,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新秘密,等待着他们去发现。
南极科考站的铁皮屋在寒风中微微震颤,吴贤搓着冻得发红的双手,接过科考队员递来的热可可。玻璃窗外,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低温让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霜,远处的冰盖在极昼的微弱光线中泛着淡蓝色的光晕。科考队队长李教授指着桌上的卫星地图:“遗址在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附近,距离这里约800公里,我们需要乘坐雪地越野车,分两天才能到达。那里的冰盖厚度超过2000米,遗址是去年冰川消融时偶然发现的,目前只进行了初步勘探。”
苏湄展开从遗址带回的冰芯样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样本中检测出了木质纤维和陶器碎片的痕迹,碳十四检测显示,这些物质的年代距今约1.2万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这意味着,在人类普遍认为的‘冰河期后文明萌芽’之前,南极可能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玛丽安翻着印第安纳·琼斯的笔记本,突然指着一段文字:“琼斯曾在1930年代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手稿,上面提到‘南方大陆有白色神庙,墙壁刻着星星文字’,说不定就是指这个遗址!”
次日清晨,五辆雪地越野车组成的车队向着冰盖深处出发。车窗外,除了连绵的冰丘和偶尔掠过的南极企鹅,再也看不到其他生命迹象。行驶到第三天下午,车载雷达突然发出警报——前方冰面下存在大面积中空区域,正是遗址的位置。众人下车后,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到一处冰裂缝前,裂缝下方隐约能看到黑色的岩石结构。
“我们需要用冰钻开凿通道。”周明远打开工具箱,组装好便携式冰钻。随着冰钻的轰鸣,冰屑纷飞,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冰洞逐渐成型。当冰钻穿透最后一层冰层时,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暖风从洞口涌出——与南极的酷寒形成鲜明对比。吴贤放下绳索,带着手电筒率先 dest 进入冰洞。
冰洞底部是一处宽敞的洞穴,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两侧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些符号呈几何形状,有的像旋转的螺旋,有的像交错的线条,还有的与中国甲骨文里的“山”“水”“日”字极为相似。洞穴中央,矗立着一座用黑色岩石建造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一个半米高的圆形器物,表面刻着星图,与之前在百慕大三角岛发现的亚特兰蒂斯符号有几分相似。
“这些符号的排列方式很像古代天文历法!”苏湄用相机拍摄符号时,手电筒的光线扫过洞壁,意外触发了一处机关——石台下方的地面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青铜质地的盒子。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地图,地图上用红色颜料标注着一条从南极出发,穿越大西洋、印度洋,最终抵达中国黄河流域的路线,旁边还画着一艘带有风帆的船只。
“1.2万年前的人类,怎么可能拥有跨洋航行的能力?”李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吴贤抚摸着兽皮地图上的纹路,突然注意到地图边缘有一行细小的符号,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太阳纹”完全一致:“这说明,南极遗址的人类文明与中国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很可能存在某种传承或交流关系。”
就在众人讨论时,洞穴顶部突然传来冰层断裂的声音。“冰盖在坍塌!”周明远大喊。众人立刻收拾好文物,沿着绳索向上攀爬。当吴贤最后一个爬出冰洞时,身后的冰洞已被崩塌的冰块彻底掩埋。“幸好我们及时带出了地图和青铜盒,否则这些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