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尸易无限(98)(1 / 7)
孟买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暖意,吹拂在吴贤脸颊上。他望着被警方护送离开的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指尖还残留着方才触摸瓷罐釉面的细腻触感——那釉面泛着元代青花瓷特有的“糯米光泽”,罐身绘制的鬼谷子、孙膑等人物形象线条流畅,青花发色浓艳明快,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官窑精品。玛丽安走到他身边,晃了晃手中的印第安纳·琼斯旧笔记本:“刚发现一段有意思的记录,琼斯提到他在1950年代考察中东时,曾在波斯湾沿岸见过类似的元代青花瓷碎片,怀疑当年有中国商船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过那里。”
吴贤接过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一张简易航线图,标注着从中国泉州港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最终抵达波斯湾巴士拉港的路线,旁边还写着“青花瓷在此卸货,部分流入巴格达贵族手中”。“这条航线很可能与我们之前在秘鲁发现的明代船骸航线相连,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的古代海上贸易通道。”吴贤立刻联系国内的海洋考古团队,“我们需要对波斯湾沿岸进行水下考古勘探,寻找元代商船的遗迹。”
两周后,吴贤团队与中国海洋考古队在波斯湾巴士拉港汇合。当地渔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巴士拉港以东20海里的海域,曾有人打捞到过带有中国纹饰的陶瓷碎片。团队立刻租用专业勘探船,携带水下机器人和声呐设备前往该海域。
水下声呐扫描显示,海底有一处长约30米、宽8米的不规则物体,形态与元代海船的结构极为相似。水下机器人潜入海底,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兴奋不已——一艘木质船骸静静躺在海底泥沙中,船骸周围散落着大量青花瓷碎片,部分碎片上还能清晰看到缠枝莲纹和龙纹图案。“这一定是元代的中国商船!”海洋考古队队长激动地说,“我们需要尽快制定打捞方案,避免船骸和文物进一步被海水侵蚀。”
打捞工作持续了一个月。团队采用“整体打捞”技术,用特制钢缆将船骸固定在打捞架上,缓慢将其提升至勘探船甲板。船骸内,除了大量元代青花瓷,还发现了一批青铜货币、丝绸残片和象牙制品。其中一枚青铜货币上刻有“至元通宝”字样——“至元”是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进一步证实了船骸的年代。
在整理文物时,苏湄发现一块青花瓷碎片上刻有细微的波斯文字,经专家解读,内容是“献给巴格达苏丹的礼物”。“这说明这艘商船很可能是带着朝廷赏赐的礼物,前往波斯湾地区进行外交和贸易活动。”吴贤说,“这些文物为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就在团队准备将船骸和文物运回中国进行修复研究时,国际刑警组织发来紧急通报:“圣蛇会”残余势力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活动,计划盗掘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附近的一座拜占庭时期古墓,墓中疑似藏有与中国唐代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伊斯坦布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唐代玄奘法师当年西行取经曾途经此地,古墓中的文物很可能记录了唐代与拜占庭帝国的交流历史。”吴贤立刻决定,暂停波斯湾的后续工作,前往伊斯坦布尔。
抵达伊斯坦布尔后,团队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提前对古墓周边进行布控。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色穹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古墓就隐藏在教堂东侧的一片废墟中,入口被厚重的石板覆盖。土耳其考古专家告诉吴贤:“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位贵族,他曾多次出使东方,与唐代朝廷有过密切往来。”
深夜,吴贤团队悄悄打开古墓入口。墓道内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墙壁上的壁画虽已褪色,但仍能辨认出一些东方人物的形象——他们穿着唐代的圆领袍服,手持丝绸和瓷器,与拜占庭贵族进行交流。“这些壁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唐代与拜占庭帝国交流的视觉资料!”苏湄兴奋地用相机拍摄壁画细节。
墓室内,一具石棺放置在中央,石棺表面刻有希腊文和中文两种文字。玛丽安用工具小心清理石棺上的灰尘,中文文字逐渐清晰:“大唐贞观十七年,使者王玄策赠拜占庭贵族某,共结友好。”“王玄策是唐代着名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没想到他还曾与拜占庭帝国有过往来!”吴贤惊讶地说。
就在团队准备打开石棺时,墓道外传来脚步声。“是‘圣蛇会’的人!”周明远立刻举起手电筒,光束中出现了十几名蒙面人,他们手持撬棍和手电筒,朝着墓室冲来。“把石棺里的文物交出来,否则我们就毁了这些壁画!”为首的蒙面人威胁道。
吴贤深知壁画的珍贵,不能让其遭到破坏。他一边与蒙面人周旋,一边悄悄给苏湄使了个眼色。苏湄会意,趁着蒙面人注意力集中在吴贤身上,悄悄绕到墓道入口,将事先准备好的辣椒粉撒向蒙面人。辣椒粉随风飘散,蒙面人纷纷咳嗽流泪,视线受阻。
吴贤趁机冲上去,夺过一名蒙面人的撬棍,与他们展开搏斗。玛丽安则带着土耳其警方冲了进来,将蒙面人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战,“圣蛇会”的成员全部被制服。打开石棺后,团队发现里面除了贵族的骸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