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4章 尸易无限(89)(5 / 7)
两旁的建筑有些还残留着战争的痕迹,但街边的小摊、嬉戏的孩子,又让人感受到一丝生机。“战争让很多文物遭到了破坏,”阿卜杜勒轻声说,“但我们从未放弃。去年,我们在东部的贾拉拉巴德山区发现了那处古城遗址,出土的黑石碎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或许,阿富汗也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抵达喀布尔博物馆后,林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几块黑石碎片被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展示柜中。林深戴上手套,拿起一块碎片仔细观察——碎片上的螺旋纹路虽然有些磨损,但依稀能看出与黑石城、安纳托利亚高原遗址的纹路相似,只是在纹路的末端,多了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符号。
“这些碎片的年代初步判断为唐代,”阿卜杜勒递过一份检测报告,“我们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唐代的陶瓷碎片和波斯银币,说明这里当年可能是一个商贸中转站。”林深点了点头,心中有了初步的判断:“这些黑石碎片很可能是唐代商队与当地部落交流时留下的信物,那个三角形符号,或许是当地部落的标记。”
接下来的几天,林深和团队对黑石碎片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修复。他们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纹路的细节,用3D扫描技术记录碎片的形态,还通过碳十四检测进一步确定了碎片的年代。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发现一块较大的碎片上,除了螺旋纹路和三角形符号,还刻有几个模糊的汉文小字。经过仔细辨认,林深认出那是“安西都护府”四个字。
“安西都护府是唐代在西域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负责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林深激动地对阿卜杜勒说,“这四个字证明,唐代的官方力量已经延伸到了这里,这里不仅是商贸中转站,还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行政节点!”阿卜杜勒的眼中泛起光芒:“这太重要了!它不仅填补了阿富汗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空白,还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与中国深厚的历史联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遗址的历史价值,林深和阿卜杜勒决定前往贾拉拉巴德山区的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由于遗址位于偏远山区,路况极差,他们只能乘坐越野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了六个多小时,才抵达遗址附近的村庄。
村庄里的居民大多是农民,听说考古专家要来考察遗址,纷纷围了过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林深的手,用当地语言说:“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说,这里曾有很多穿着异乡服饰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带着漂亮的丝绸和瓷器,还会用黑色的石头交换我们的羊毛和粮食。”林深心中一震,老人的话与黑石碎片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这里当年的商贸活动。
遗址位于村庄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遗址的大部分建筑已经坍塌,只剩下一些残破的土墙和地基。林深和团队沿着土墙仔细勘察,在一处地基下发现了更多的黑石碎片,还有一些刻有三角形符号的陶器碎片。“这些陶器碎片的风格与唐代的陶器相似,但又带有当地的特色,说明当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林深说。
在遗址的中心区域,林深还发现了一处疑似商队驿站的遗迹。遗迹中有几个圆形的窖穴,窖穴里散落着一些唐代的铜钱和丝绸残片。“这里很可能是当年商队存放货物和休息的地方,”阿卜杜勒说,“我们计划对遗址进行系统性的发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文物,还原当年的商贸场景。”
考察结束后,林深和团队返回喀布尔,开始制定遗址的保护和发掘计划。他们建议在遗址周围设立保护围栏,防止人为破坏;同时,联合当地的文物部门和村庄居民,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让居民们了解遗址的历史价值,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专家的努力,还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林深对阿卜杜勒说,“我们可以培训一些村民成为文物保护志愿者,让他们负责日常的巡逻和看护,这样既能保护遗址,又能为村民提供一定的收入。”阿卜杜勒立刻表示赞同:“这是个好主意!我会尽快安排培训工作。”
在喀布尔的最后几天,林深还为喀布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举办了文物修复培训课程。他从基础的文物清理、加固技术讲起,结合黑石碎片的修复案例,手把手地教工作人员如何使用修复工具。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培训结束后,激动地对林深说:“谢谢您,林教授!以前我们不知道该如何修复受损的文物,现在终于学到了专业的技术,我们一定会好好保护阿富汗的文化遗产。”
离开阿富汗前,阿卜杜勒送给林深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从遗址中出土的、刻有三角形符号的陶器碎片。“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阿卜杜勒说,“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合作,共同探索阿富汗的丝绸之路历史,让更多人了解阿富汗的文明魅力。”林深接过陶器碎片,郑重地说:“我会把它放在‘丝绸之路文物修复中心’的展厅里,让它成为中阿文明友谊的象征。”
回到敦煌后,林深立刻将阿富汗的考察成果整理成报告,发表在国际考古期刊上。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贾拉拉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