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4章 尸易无限(89)(4 / 7)
案:在祭祀台周围搭建钢结构保护棚,安装恒温恒湿设备,防止文物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同时,用透明玻璃将祭祀台围起来,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却无法触摸,既保护了文物,又满足了公众的参观需求。
离开土耳其前,林深与当地文物部门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中国将派遣文物修复专家,协助土耳其对祭祀台的黑石进行修复和保养;土耳其则将祭祀台的数字化数据共享给“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让全球观众都能通过VR技术“走进”祭祀台,感受黑石文化的魅力。
回到敦煌后,林深将祭祀台的数字化模型加入到“丝绸之路文明数字博物馆”中。用户戴上VR眼镜,就能“站”在祭祀台中央,360度观赏每一块黑石的纹路,甚至能“触摸”到纹路的细节,听到专家讲解每块黑石背后的故事。这个新功能上线后,数字博物馆的访问量激增,许多学校还将其作为历史课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虚拟场景中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
这天,林深正在办公室整理祭祀台的研究资料,儿子突然从国外回来,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一本由儿子和同学们共同编写的《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笔记》。笔记里记录了孩子们对黑石文化的理解,还有他们绘制的丝绸之路路线图、设计的“未来黑石”图案。“爸爸,我们想把这本笔记出版,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黑石文化。”儿子期待地说。
林深接过笔记,一页页仔细翻看。孩子们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文明的好奇与热爱;他们设计的“未来黑石”上,刻着和平鸽、橄榄枝等符号,寓意着世界和平、文明共存。“好,爸爸支持你们!”林深眼眶湿润,“这不仅是一本笔记,更是你们对文明传承的承诺。”
在林深的帮助下,《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笔记》很快出版发行。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受到青少年的喜爱,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行。土耳其的一位老师在给林深的邮件中写道:“您儿子的笔记让我的学生们对黑石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现在每天都在讨论如何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随着黑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益组织也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一家中国企业捐赠了资金,用于“丝绸之路黑石文化研究中心”的设备更新;国际公益组织则发起了“青少年黑石文化夏令营”活动,每年组织沿线国家的青少年开展考古体验、文物修复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这天,林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来自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的馆长。信中说,阿富汗近期在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几块黑石碎片,希望能邀请中国专家协助研究和修复。“阿富汗的文物在战乱中遭受了严重破坏,”馆长在信中写道,“但我们从未放弃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希望通过黑石文化的研究,让阿富汗重新连接到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中。”
林深立刻回信,表示愿意派遣专家团队前往阿富汗,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他在信中写道,“我们愿意与阿富汗的同行们携手,守护好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
准备前往阿富汗的前一天,林深再次来到父亲的墓前。他将《少年黑石文化探索笔记》和阿富汗馆长的来信放在墓前,轻声说道:“爸,您看,黑石文化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黑石而走到一起,共同守护文明。接下来,我要去阿富汗,帮助那里的人们保护他们的文化遗产。您放心,我会带着您的精神,一直走下去。”
夕阳下,戈壁滩上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胡杨树的清香。林深站起身,望向远处的鸣沙山,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丝绸之路的文明保护之路没有终点,还有更多的黑石等待发现,更多的文明故事等待讲述,更多的人需要携手同行。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对文明的敬畏与热爱,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会充满意义。
出发前往机场前,林深将那枚刻有“林”字的黑石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这枚黑石,陪伴他走过了无数遗址,见证了无数感动的瞬间。如今,它将继续陪伴他,踏上新的旅程,去书写丝绸之路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背包里的黑石随着脚步轻轻晃动,林深站在敦煌机场的登机口,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戈壁轮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黑石表面的纹路。前往阿富汗的航班即将起飞,这趟旅程注定充满挑战——喀布尔博物馆的馆长在信中提到,发现黑石碎片的遗址位于战乱后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且文物保护条件极为有限。但一想到那些可能承载着文明密码的黑石,他便觉得所有困难都值得克服。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辗转,林深和两名文物修复专家终于抵达喀布尔。出机场时,喀布尔博物馆的馆长阿卜杜勒早已等候在门口,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笑容。“林教授,欢迎来到阿富汗!”阿卜杜勒紧紧握住林深的手,“感谢你们愿意跨越万里,来帮助我们保护文物。”
坐上前往博物馆的汽车,林深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城市——街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