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5 / 6)
赠送的玉石;在于阗,商队换取了精美的丝绸;在楼兰,商队补充了粮食和水;抵达长安后,商队还受到了汉朝皇帝的接见,得到了大量的赏赐。
“这卷日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丝绸之路行记’!”我捧着木简,仿佛能看到当年商队穿越沙漠、草原、雪山,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长安的场景。扎西则拿着另一卷日志,笑着说:“你看,这上面还提到商队里有楼兰的向导、大宛的马夫、中原的商人,大家一起赶路、一起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
康居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一个月,我们共出土文物五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钱币、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贸易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康居作为中亚枢纽国家,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促进西域诸国与中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近年来国际考古界的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中亚文明研究的空白,更为证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离开康居那天,阿合买提和牧民们骑着马,一路护送我们到草原边缘。阿合买提送给我们一块亲手鞣制的羊皮:“这羊皮能防潮保暖,你们带着它,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历史。以后要是还来康居,一定要来我的毡房,我给你们唱哈萨克族的歌,煮最香的奶茶!”
越野车驶离奥什遗址,我回头望去,草原上的土丘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康居以东的方向:“根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康居以东是乌孙古国,那里曾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汉朝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解忧公主就曾嫁往乌孙。乌孙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国家,肯定和康居、大宛、楼兰等国有着频繁的交流,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康居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及‘丝绸之路贸易协定’,证实康居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中的枢纽地位。下一站,乌孙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融合的历史足迹。”
车子在草原上飞驰,朝着乌孙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远处悠闲地吃草,远处的雪山像是一道银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没有尽头,还有更多尘封的历史等着我们去揭开,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清晰的乌孙山轮廓,心里充满了期待——乌孙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驶进乌孙山北麓的草原时,车轮碾过青翠的牧草,惊起几只正在啄食的云雀。阿合买提指着远处一片连绵的土堆:“那就是乌孙古国的‘赤谷城’遗址,以前草原上的老人说,那里埋着乌孙国王的宝藏,还有汉朝公主带来的中原宝物。”草原上的风带着青草的香气,远处的雪山融化的雪水汇成溪流,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与康居的苍茫草原截然不同。
我们在遗址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停下,定居点的老支书巴图听说我们要发掘赤谷城,立刻召集了几个熟悉地形的牧民:“我年轻时跟着父亲在遗址里放过羊,知道哪里有石头地基,哪里容易出东西。”他从家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羊皮地图,上面用炭笔标注着几个红点:“这些红点是以前捡到过文物的地方,你们可以先从这里开始找。”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巴图和牧民们前往赤谷城遗址。遗址的范围比想象中更大,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石构件和陶片,有的石构件上还能看到人工雕琢的痕迹,显然是当年宫殿的建筑残件。巴图指着一处较高的土堆:“这是赤谷城的王宫遗址,简。”
我们先从王宫遗址开始发掘。队员们用铲子小心地清理表面的土层,没过多久,就挖出了一段石砌的墙壁,墙壁上镶嵌着不少彩色的石子,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装饰风格。陈默蹲下身,在墙壁的缝隙里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玉饰,上面刻着中原的“龙纹”:“这是汉朝的玉饰!肯定是解忧公主或者细君公主带来的。”
随着发掘的深入,更多带有中原风格的文物接连出土。在王宫遗址的中央,我们挖出了一个方形的石匣,里面存放着一卷用丝绸包裹的木简,上面用汉文和乌孙文两种文字,记录着乌孙与汉朝的交往史实。“木简上写着,汉宣帝甘露元年,乌孙昆弥(国王)翁归靡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请求与汉朝联姻,汉宣帝派遣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公主嫁往乌孙,继续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沈会长拿着木简,声音难掩激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乌孙与汉朝联姻记录,比《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还要详细!”
在王宫遗址的西侧,我们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宫殿残基,残基上散落着不少中原风格的建筑构件,包括带有“回纹”的瓦当、刻着“朱雀纹”的石柱础,甚至还有一块残破的汉砖,上面印着“长乐未央”四个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