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6 / 6)

加入书签

。“这些建筑构件肯定是从中原运来的,或者是中原工匠在乌孙建造的。”文物修复师李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瓦当,“你看,这瓦当的烧制工艺和汉朝长安的一模一样,说明当时乌孙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深入。”

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在遗址的“居民区”也有重大发现。他们在一处房屋遗迹里挖出了一批陶器,这些陶器的造型和纹饰呈现出明显的融合风格——有的陶罐是乌孙传统的“双耳罐”造型,却刻着中原的“缠枝纹”;有的陶碗是中原的“斗笠碗”样式,底部却印着乌孙的“狼纹”。扎西拿着一个陶罐,笑着说:“这就是乌孙人和中原人共同生活的证据,连日常用的陶器都融合了两国的风格。”

在居民区的一处窖穴里,我们还发现了一批中原的丝绸和布匹,虽然大部分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精美的花纹,包括“云气纹”“茱萸纹”等汉朝常见的纹饰。其中一块保存较好的丝绸上,还绣着“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八个汉字,显然是中原皇室赏赐给乌孙贵族的物品。“这些丝绸太珍贵了!”我捧着丝绸残片,仿佛能看到当年解忧公主带着中原的丝绸、种子和工匠来到乌孙,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西域的场景。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赤谷城遗址的东南角发现了一处大型的祭祀遗址。祭祀遗址的中央有一座圆形的祭坛,周围摆放着十几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乌孙的“狼神”、中原的“黄帝”、匈奴的“腾格里”等不同民族的神灵。每尊雕像的底座上都刻着汉文和乌孙文的铭文,记录着雕像的名称和祭祀的用途。“这处祭祀遗址太特殊了!”巴图看着雕像,感慨地说,“它说明当时乌孙不仅与汉朝友好相处,还与周边的匈奴等民族有着文化交流,是多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在祭祀遗址的西侧,我们挖出了一批青铜礼器,包括鼎、爵、觥等,这些礼器的造型和纹饰都与中原商朝和周朝的礼器相似,显然是乌孙人仿照中原礼器制作的,用于重要的祭祀和外交场合。其中一件青铜鼎上,刻着一段汉文铭文:“汉元康二年,乌孙昆弥翁归靡作此鼎,以祀天地,以睦汉邦。”“这段铭文直接证明了乌孙与汉朝的友好关系,是无可替代的历史证据!”沈会长激动地说。

在赤谷城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马厩遗迹,里面散落着不少马具残件。其中一件马镳,是用中原的铁器锻造工艺制成,上面却镶嵌着乌孙的和田玉,玉饰上还刻着精绝的“神鸟纹”和大宛的“天马纹”。“这马镳肯定是乌孙贵族的用品,融合了中原、精绝、大宛等多个文明的元素。”陈默拿着马镳,仔细观察着上面的纹饰,“它不仅反映了乌孙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还体现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乌孙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一个半月,我们共出土文物六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丝绸、建筑构件、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乌孙作为西域强国,在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推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重大成果,为研究西汉至东汉时期乌孙的历史文化、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以及多民族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离开乌孙那天,巴图和定居点的牧民们骑着马,举着哈萨克族的马鞭,一路护送我们到草原边缘。巴图送给我们一块亲手打磨的和田玉,上面刻着乌孙的“狼纹”和中原的“龙纹”:“这块玉代表着乌孙和中原永远是一家人,你们带着它,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历史,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祖先的友好故事。”

越野车驶离赤谷城遗址,我回头望去,草原上的土堆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红光,远处的雪山和溪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乌孙以东的方向:“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以东是车师古国,那里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分为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与汉朝、乌孙、匈奴等都有着密切的交往。车师作为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肯定留下了大量与中原和西域各国交流的遗迹,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汉朝管理西域的实物证据。”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乌孙古国赤谷城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汉朝与乌孙联姻记录及多民族融合文物,证实乌孙在促进汉朝与西域友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下一站,车师古国遗址,继续探寻汉朝经营西域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足迹。”

车子在草原上飞驰,朝着车师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远处悠闲地吃草,牧民们的歌声在风中回荡,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尘封的历史等着我们去揭开,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清晰的车师古道轮廓,心里充满了期待——车师古国,我们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