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4 / 6)

加入书签

器残片、一枚磨损的银币,还有一块刻着奇怪符号的木板——木板上的符号和我们在大宛遗址见过的文字有几分相似,却又带着独特的曲线,显然是康居文。

第二天雪停后,我们跟着阿合买提前往奥什遗址。遗址坐落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四周环绕着低矮的土丘,土丘上布满了人工开凿的洞穴,像是当年的居住遗址。阿合买提指着最大的一座土丘:“老人们说,那是康居国王的‘金帐’遗址,

我们先从居住遗址开始勘察。陈默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堆破碎的陶罐,陶罐的纹饰很特别——颈部刻着中原的“回纹”,腹部却是中亚风格的“兽纹”,底部还印着一个小小的“汉”字。“这肯定是康居工匠仿照中原陶罐制作的!”陈默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残片收好,“你看,这‘回纹’的技法虽然粗糙,但能看出明显的中原影响。”

扎西则在另一个洞穴里有了更重要的发现——一面残破的铜镜,镜面已经氧化发黑,但背面的纹饰依然清晰:中央是康居的“雄鹰纹”,周围环绕着精绝的“神鸟纹”、楼兰的“四灵纹”,甚至还有希腊的“橄榄枝纹”。“这面镜子太绝了!”扎西激动地说,“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活化石,把我们一路见过的纹饰都集齐了。”

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我们在居住遗址的外围发现了一条古代的商道遗迹。商道上散落着不少骆驼粪便和马具残件,最让人惊喜的是,在一处避风的土坎下,我们挖出了一个青铜盒子,里面装着几十枚来自不同国家的钱币——有中原的“五铢钱”、大宛的“天马纹银币”、罗马的“金币”,还有刻着康居文的“铜币”。沈会长拿着一枚罗马金币,仔细观察着上面的花纹:“这枚金币的年代应该是公元1世纪,和东汉时期吻合。康居作为中亚枢纽,果然是各国货币的流通中心。”

在商道遗迹的尽头,我们找到了“金帐”遗址的入口。入口被厚厚的冻土和碎石掩盖,队员们用镐头和铲子挖了整整一天,才清理出一条通往地下的通道。通道里漆黑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我们举着探照灯往下走,很快就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地宫——地宫的四壁用夯土加固,上面绘制着色彩鲜艳的壁画,虽然部分颜料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壁画的内容:康居国王坐在宝座上,接受各国使者的朝拜,使者们穿着不同风格的服饰,有的穿中原汉服,有的穿西域胡服,有的穿希腊长袍,手里捧着各自的贡品——中原的丝绸、大宛的宝马、罗马的玻璃器皿、精绝的玉石。

“这壁画就是‘万国来朝’的真实写照啊!”我看着壁画,忍不住感叹。沈会长则注意到壁画角落的文字:“你们看,这些文字是用康居文、汉文、希腊文三种文字写的,记录的应该是各国使者朝拜的场景和贡品清单。”

地宫的中央,有一个方形的石台,上面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鼎。鼎身上刻满了文字和纹饰,文字是康居文和汉文的对照,详细记载了康居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历史——其中明确提到,康居曾与汉朝、楼兰、精绝、大宛等国签订盟约,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还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朝贡,带回了中原的丝绸、瓷器和先进技术,同时将中亚的良马、香料、玉石传入中原。

“这青铜鼎就是康居古国的‘国之重器’啊!”沈会长激动地说,“上面的文字比任何史料都更详细地记录了康居与各国的交往,尤其是与中原的联系,简直是无价之宝。”

在青铜鼎的旁边,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小型的祭祀台,台上摆放着三尊泥塑雕像,分别代表着康居的“雄鹰神”、中原的“黄帝”、希腊的“宙斯”。雕像的底座上刻着相同的文字:“诸神共佑,四海同源。”专家检测后发现,这三尊雕像的年代相同,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说明当时康居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与各国交流,在宗教信仰上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在“金帐”遗址的西侧发现了一处大型的仓库遗迹。仓库里堆放着大量的货物残件,包括中原的丝绸碎片、大宛的马具、罗马的玻璃残片、精绝的玉石原石,甚至还有印度的香料残渣。在仓库的角落,我们挖出了一卷保存完好的丝帛,上面用康居文、汉文、梵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一份“丝绸之路贸易协定”——协定中明确规定了各国商队的通行规则、税收标准、货物保管方式,甚至还提到了设立“商队护卫队”,由康居、汉朝、大宛等国共同派兵,保护商队免受匈奴和盗匪的袭击。

“这份协定太重要了!”陈默拿着丝帛,手都在发抖,“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之路国际公约’,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域各国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维护贸易秩序的意识,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仓库的另一个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批木简,上面记录着康居商队的出行日志。其中一卷日志详细记载了一支康居商队从康居出发,经过大宛、疏勒、于阗、精绝、楼兰,最终抵达长安的全过程,日志中不仅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贸易情况,还提到了商队在各国受到的热情接待——在疏勒,商队得到了疏勒国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