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2章 尸易无限(67)(3 / 6)
背面却印着大宛的“天马纹”和中原的“五铢钱”图案,显然是当年大宛为了方便与东西方贸易而铸造的货币。我拿着一枚银币,手指拂过上面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商队穿梭于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的繁忙景象。
在商贸区的一处建筑遗迹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卷残破的丝帛,上面用汉文、大宛文、希腊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一笔贸易账目。经过专家的翻译,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笔汉朝商人与大宛商人的交易记录:汉朝商人用一百匹丝绸,换了大宛的十匹汗血宝马和五十斤玉石,还约定下次交易时,大宛商人将提供更多的宝马,汉朝商人则会带来中原的瓷器和铁器。“这卷丝帛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沈会长激动地说,“它不仅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张骞通西域,引进大宛汗血宝马’的记载,还为研究当时的贸易规模和商品种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我们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处佛教寺庙遗址。寺庙的佛殿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壁画,壁画上绘制的佛陀形象,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庄严,又融入了中原绘画的细腻和希腊雕塑的写实风格。壁画的下方,还刻着用汉文、梵文、大宛文三种文字书写的佛经经文,其中一段经文的落款处,写着“汉永平十年,大宛沙门安清译”——这表明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大宛的僧人来到中原翻译佛经,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寺庙的藏经阁遗址,我们挖出了大量的经卷和木简,其中不少经卷是用多种文字抄写的,有的经卷甚至是用中原的毛笔和纸张书写,却记录着大宛的佛教经典。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一个破损的木箱里,发现了几封古代使者的书信,其中一封是汉朝使者写给大宛国王的,信中提到他奉命出使大宛,带来了中原的丝绸和瓷器,希望能与大宛继续保持友好往来,并请求大宛协助保护汉朝商队在西域的安全。信的结尾处,还提到了楼兰、精绝、于阗等国的国王都对汉朝表示友好,愿意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这些书信太珍贵了!”我捧着书信,眼眶有些湿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最好见证。”扎西则拿着一封大宛使者写给疏勒国王的书信,笑着说:“你看,这封信里还提到,大宛的养马专家会去疏勒,帮助疏勒培育优良的马种,这和我们在疏勒发现的马具残件正好吻合。”
大宛古国遗址的发掘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天,我们共出土文物四千多件,包括文书、器物、壁画、经卷、马具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了大宛作为丝绸之路西端重要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西域诸国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文物局的专家们在现场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次发掘是西域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发现,为研究西汉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政治格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离开大宛那天,库尔班和定居点的牧民们都来送我们。他们手里捧着自家烤制的馕和晒干的羊肉,非要塞到我们的车里。库尔班拍着我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了大宛古国的辉煌历史。以后要是还来,一定要到我们定居点做客,我们给你们杀羊、煮奶茶!”
越野车驶离渴塞城遗址,我回头望去,雪山下的残垣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温暖的红光,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大宛以西的方向:“根据《汉书·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以西是康居古国,那里是中亚地区的强国,与大宛、疏勒等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线索。”
我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大宛古国遗址发掘完成,出土大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物及汉朝与大宛贸易记录,证实大宛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下一站,康居古国遗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的足迹。”
车子在雪山间飞驰,朝着康居古国的方向前进。车窗外,寒风呼啸,雪花开始飘落,远处的雪山在风雪中若隐若现,像是在召唤我们去揭开更多尘封的历史。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仿佛在提醒我,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珍贵的文明等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更多厚重的历史等着我们去守护。
我看着远方渐渐清晰的山路,心里充满了期待——康居古国,我们来了。
越野车在风雪中驶入中亚草原时,车轮下的冻土发出“咯吱”的脆响。库尔班裹紧了身上的羊皮袄,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土丘:“那就是康居古国的‘奥什遗址’,以前牧民放羊时,常在那附近捡到铜箭头和陶片。”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车窗上,模糊了视线,远处的雪山像是被裹上了一层白纱,在铅灰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肃穆。
我们在遗址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毡房里落脚。毡房主人阿合买提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听说我们要找康居古国的遗迹,立刻拿出一个牛皮袋:“这里面是我父亲年轻时在遗址里挖的东西,你们看看有没有用。”袋子里装着几块铜
↑返回顶部↑